5月27日11时02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将中国首颗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成功送入太空。 中新社发 孙自法 摄
|
5月27日11时02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将中国首颗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成功送入太空。 中新社发 孙自法 摄
|
中新网太原5月27日电 题:“风云”之战 扫除阴霾现彩虹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风云三号”气象卫星纪实
作者:唐振宇 尚春雅 马杰
中国首颗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气象卫星于27日11时02分成功发射……高兴、激动、欢呼…… “风云三号”顺利升空后,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的航天人心情最激动。他们克服汶川地震灾害的影响,化悲痛为力量,建功岗位、报效祖国的感人故事层出不穷!
今年以来,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天气刚过、汶川大地震又至,给灾区人民群众带来重大财产损失、人员伤亡和无尽的伤痛。被誉为“争气”星、“鼓劲”星、“奥运”星的“风云三号”气象卫星的成功发射,恰逢其时,一扫阴霾。
震惊,173名参试人员家中受灾
地震。地震!
5月12日14时28分,正和同事一起执行“风云三号”任务第一次火箭推进剂加注演练的加注手田华,突然感觉全世界都在晃动:地震了!
傍晚,完成演练任务回到宿舍,打开电视,田华难以置信:地震,发生在自己老家!打电话给家里,不通;拨给亲朋好友,还是不通……
田华迅速向上级报告……
情况很快汇集。和田华一样家住地震灾区的参试人员,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共有173人。
几天后收集的情况表明,这173人家中房屋在地震中都有不同程度损坏;处于重灾区的有27人,其中有4人与家人失去联络。
与此同时,另一份报告也呈到了中心领导案头:173名家中受灾人员中,有147人定位在发射任务一线,其中59人是重要、特殊岗位。
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灾害。中心党委“两急”:一急任务当前,必须尽快稳定人心,确保发射不受影响。二急灾情严重,必须尽快拿出有效措施,帮扶家中受灾人员,全力支援灾区。
此时,家中受灾人员也面临“两难”:家乡遭受地震灾害,家人生死未卜,急需回家探望;“风云三号”任务箭在弦上,更需坚守岗位。两难面前,如何抉择……
温暖,516万爱心捐助抚慰心灵
“两急”、“两难”面前,中心党委形成共识:竭尽所能,支援受灾人员,支援抗震救灾,给受灾人员提供坚强的精神依托、心理依靠和物质支撑。
各单位迅疾开通“灾情专线”,向灾区政府了解地震灾害情况,为家庭受灾人员提供灾情通报,防止因信息不畅导致他们担心和焦虑。各级骨干,与家庭受灾人员结成“对子”, 通过谈心、聊天等方式“一对一”地做好思想工作。
爱心捐款活动迅速展开。1天不到,中心就收到了现金130多万元。随后,中心广大党员还掀起缴纳“特殊党费”的热潮,交纳钱款386万余元。在用好上级下拨救助金的同时,有的单位还自筹资金对家中受灾人员进行了补贴。
中心还充分运用各新闻媒体关于抗震救灾的新闻报道开展教育,让大家深切感受党的坚强领导、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人民军队和灾区人民的奋力拼搏,进一步增强战胜灾难、重建家园的信心和决心。
地震无情人有情,大灾之中显大爱。地震灾害中,房屋倒塌、父母被埋4天后才被救起的光缆专业负责人唐祖贵,动情地说:“我一定牢记党和人民的恩情,用干好本职的实际行动为抗震救灾贡献自己的力量。”173名家中受灾人员也都很快走出地震阴霾,坚守本职岗位,全身心投入到卫星发射的各项准备工作中。
奋起,2000多个专业岗位共战“风云”
灾情凝聚人心,有爱就有力量。中心广大科技人员和勤务保障人员坚持弘扬抗震救灾精神,集智聚力、众志成城,以夺取卫星发射任务全胜的优异成绩支援灾区。
“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发射需要火箭研制单位、卫星研制单位、气象用户和中心等“四方”合作,涉及发射、测控、通信、气象、勤务保障等5大系统的2000多个专业和岗位。
按照卫星任务的“竞争上岗”程序,各岗位各专业立足发射实战,从严、从难抓好针对性训练和发射任务战前考核,确保参试人员的定岗质量。
按照卫星发射技术与管理问题“双归零”标准,各专业人员反复进行岗位自查、专业互查,坚持做到不漏测一个数据、不忽略一个疑点、不放过一个隐患。5月的发射场天气多变,供电安全存在诸多隐患。供电专业负责人梁建忠带领20多名骨干,连续10天奋战在巡线一线,对30余条供电线路进行全面检查,确保供电线路畅通无阻。
按照各单位、各系统、各专业“无缝对接”的要求,中心上下携手同力,先后7次进行联试联调,把所有问题和隐患都解决在卫星进入临射状态之前。5月25日,组织各参试单位进行第一次模拟发射,中心所有岗位和专业全部实现零故障、零隐患、零差错,达到了“随时下达命令,当即便可发射”的要求。
5月27日上午,伴随着一声巨响,“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如期发射,在湛蓝的天空划出一条美丽的弧线……
航天人在太空中再次写下了对祖国的忠诚!(完)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