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5月27日电 美国《侨报》5月27日发表时评文章《公民文化面临大考》说,在这场大地震中,中国政府的反应及信息的公开透明,赢得了世界的赞许;中国民众自发的集体大救援,展现了中华民族顽强善良和互助友爱的品格……这都是中国正迈向公民社会的重要标志。
文章摘录如下:
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两周,抗震救灾工作的重心逐渐转向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和灾后重建——过渡安置房的建设,堰塞湖险情的处置,善款如何使用,怎样开展卫生防疫,受灾民众的心理援助……这些都是当前舆论关注的焦点。
面对这场顷刻间夺去数万生命的灾难,不少人还沉浸在对逝者的悲悯中,但重建时刻更需要多一些理性与思考。让国人收拾好复杂的情绪,尽管有些残忍,却考验着一个公民社会的成熟度。
目前,已有很多官员、学者、民众平复心情,主动为灾后重建出谋划策。他们有的从专业出发,有的从管理入手,有的提出法律建议,有的提出制度思考……
在这场大地震中,中国政府的反应及信息的公开透明,赢得了世界的赞许;中国民众自发的集体大救援,展现了中华民族顽强善良和互助友爱的品格……这都是中国正迈向公民社会的重要标志。
然而,一场大灾大难在映射民族传统美德的同时,也会暴露出中国人在进入现代社会后的些许幼稚特征。在此次抗震救灾中,人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按赈灾捐款的多寡排名,似乎捐款越多就越表明一个人的慈善心,这便把不少捐钱不是特别多但却不乏爱心的人士(如姚明等)置于尴尬境地。
事实上,表达爱心有多种方式,行善也不是一时之行为,时刻怀揣感恩心,做一辈子善人,方是对公民的最大考验。因而以一次捐赠的多寡来进行简单排名也折射出中国公民文化心理并不成熟,与一个真正的现代公民社会之形成差距尚远。
可以说,2008年的多次难灾危机一方面给中国社会不断叠加一笔精神财富,另一方面也磨砺着中国人的公民心理成熟度。
今年前5个月,中国民众面对每次危机均体现了与以往不同的主动参与性,但在一时的激情中,有无非理性或无视法律的言行?
反思这场发生在21世纪初叶、中国迈向现代化时刻的大地震,便具备了这样的标本意义:相互交辉的灾难与荣耀,考验着整个社会的心理韧度。目睹人类所面临的种种灾难,也身临其中的种种震撼,每位社会公民均需思考:中国应构建怎样的心理和文化来迎接“公民社会黎明”时分不时降临的种种挑战?(钟海之)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