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驻成都某军需仓库紧急从辽宁调运5台野战被服洗涤车,分派至地震重灾区汉旺、北川、青川、映秀、和什邡,为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的部队官兵清洗衣物。此车每小时可洗涤衣物40公斤(约50套迷彩服,日洗涤量为600套),洗、烘同步进行。 中新社发 刘震 摄
|
5月23日,驻成都某军需仓库紧急从辽宁调运5台野战被服洗涤车,分派至地震重灾区汉旺、北川、青川、映秀、和什邡,为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的部队官兵清洗衣物。此车每小时可洗涤衣物40公斤(约50套迷彩服,日洗涤量为600套),洗、烘同步进行。 中新社发 刘震 摄
|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陆海空三军和武警部队坚决响应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和胡主席的决策指示,第一时间向着震中汶川进发,一时间11万大军齐聚灾区,千军万马摆开“战场”。如何对其实施有力保障,考验着我军的应急保障机制,考验着我军的联勤体制,也考验着执行这一任务的成都军区联勤部官兵。
5月12日下午,成都军区联勤部副部长张全林在第一时间内,率队进驻都江堰前线指挥部,紧随他们身后的,是一支支保障生活的军需大军,一队队拯救生命的医疗人员,一条条蜿蜒的油料补给线……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拉开了帷幕。
飞机空投●铁路输送●公路前运
“立体投送”确保救灾部队及时到位
5月14日上午9时04分,3架直升机在副团长李翔的带领下,从成都某机场起飞,向这次地震的重灾区汶川直奔而去。直升机除搭载有食品、药品和帐篷等急需物资外,更主要的是运送一群特殊人员:由13人组成的应急通信小分队。绕云层、钻云洞……经过40多分钟飞行,与外界失去联系50多个小时的汶川有了“永不消失的电波”,党中央、全国人民有了灾区的声音。
时间就是生命。早一分钟为灾区送去急需物资,送去救灾部队,灾区人民就多一分生的希望。然而,剧烈的地震导致通往灾区的道路中断,塌方、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灾害不断,车队根本无法进入地震中心区域。怎么办?成都军区立即启动紧急预案,实施立体支援保障。
军区联合指挥部迅速抽调200多台车辆组成应急运输保障突击队,继续沿陆路驰援灾区。17日19时许,由川藏兵站部和某汽车独立营组成的应急运输保障突击队,满载50余吨大米及矿泉水等生活保障物资,闯关克险,成功地将生活物资送抵重灾区———汶川县映秀镇受灾群众的手中。
而在成都、昆明、绵阳等火车站点,200多名官兵昼夜奋战,紧急组织救灾物资运送。截至5月24日,战区驻铁路军代处就卸载军列168列,输送官兵4万余人次,将1万余台大型救灾装备、5万余吨救灾物资,送抵抗震救灾物资储备中心。
他们还果断启动了我军近20年来最大规模的空中支援保障,共动用各型运输机、直升机数百架次,采取机降、空投等方式,为灾区运送去500多吨紧急救灾物资,后送重伤员1000名。
兵站进村●保障到点●携行到人
“跟进伴随保障”使救灾官兵精神抖擞连续作战
5月22日,军区联指紧急抽调8台野战炊事车,火速开赴安县和绵竹县乡村,为进村入户展开救援、自身无炊事保障能力的抗震救灾分队实施饮食集中伴随保障,日供应能力达4000余餐份。在这之前,进村入户的每名官兵除随身携带5-7日份野战食品,联指还组织了军工队前送购置的八宝粥、火腿肠等方便食品。
记者看到,野战炊事车启动还不到40分钟,一碗碗热腾腾的米饭、一盘盘香喷喷的炒菜,就递到了救灾官兵手中。目前,所有救灾部队吃上了热食,形成了热食供应为主、野战干粮供应为辅的饮食保障格局。
此前,军区联指根据“救灾部队每天有10多万人要吃饭”的实际情况,联系地方有关部门建立了一系列的军地协作保障机制:15个临时成立的军供站担负起了军粮供应任务,救灾部队需要的军粮源源不断地运往灾区或前送点;与35家供应商建立了协作供应关系,每人每天供应肉菜等副食1250克,基本满足了官兵执行任务需要。
为提高保障效益,军区联指还组织两个联勤分部和川藏兵站部等单位的上千名官兵,在都江堰、什邡、绵阳、青川等灾区开设了5个野战应急兵站,对受灾群众和救灾部队实施伴随保障。在成都太平寺机场,由野战帐篷搭建而成的“成都军区太平寺抗震救灾野战兵站”,到处是官兵忙碌的身影。随着塔台指挥员一声令下,满载物资的一架架战鹰腾空而起,急速飞往灾区。
据不完全统计,开设野战兵站以来,军区先后采购组织了9.8万件套被装、1800件压缩干粮、500箱矿泉水、400箱药品、100箱蜡烛等吃、住、用、行4大类80多个品种的物资数百吨,有力保障了官兵的生活。
净化水源●突出防疫●巡回维修
“全面综合保障”为最终完成任务助力
5月24日,记者随参加唐家山堰塞湖抢险的部队向北川开进。在绵阳供水站记者看到,由后勤工程学院提供的安装有净水设备的净水车,一声令下,发动机高速运转起来。进入潜水泵的河水,经过活性炭吸附、超滤膜处理、紫外线消毒等环节加工过滤,立刻就生产出纯净水。紧接着,挂车上的饮水分装机,迅速将纯净水分装成250毫升的袋装,官兵不但可直接饮用,还方便携行。
据联指营房部副部长靳卫东介绍:每座供水站每小时可生产4吨纯净水和5吨生活用水,按每人日需纯净水3升、生活用水30升计算,一座供水站每天可保障两万名官兵饮用水,可保障4000名官兵生活用水。军区开设的8个供水站,完全能保证参加抗震救灾官兵的用水,还可为数万地方群众提供保障。他说:“像这样大规模为部队提供供水保障,在西南地区还是第一次。”
在这次抗震救灾中,记者深切体会到,我军后勤保障内容已发生深刻变化,不再简单停留在衣食住行上,有力保障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注重以人为本的全面综合保障日渐成为其鲜明特点。
比如防疫。这次在保障中显得格外突出。联指除请示总部调配组织8支防疫力量,大面积在官兵驻地组织防疫消杀外,还为每个连队培训了5名防疫员,教他们掌握消毒、防疫方法;组建了12个巡回洗浴站,为官兵洗衣服、洗被褥,保证抗震救灾官兵每周能够洗上一次热水澡。某旅一级士官任海东说:“大家特别劳累,忙了几天,能换件干净衣服、睡上干净被褥,洗个热水澡,睡个好觉,工作劲头更足了。”
再如维修。过去一般情况只管车跑起来,这次不同,派出的数支后勤装备维修分队,既要管官兵吃的炊事车部件、管官兵住的野营装备维修,还要负责使维护官兵生命健康的医疗器材保持正常运转。
●数字链接●
截至5月22日,成都军区联勤部为部队拨款1.28亿元、下拨专项资金2400万元和进村入户连队补助经费130万元;发放被装物资近297.9万件(套)、各类食品近70.6万日份、油料8168余吨、急救药材3.2万余件(套)、野营装备1.3万余顶(件),出动车辆2.1万余台次运送人员12.07万人次、物资7.2万余吨;靠前配置了5个野战兵站,组建了1000余辆的运输车队,整编5所野战医院和2所野战方舱医院,开设12个供水站,组建12个巡回洗浴站;协调地方15个军供站、中石油103个定点加油站、35家供应商以及银行等,组成军地联供网络,为部队抗震救灾提供了强大的物质保障。 (刘道国 杨彪 赵丕聪)
三军联勤显威力
张西成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11万大军疾驰灾区,昼夜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斗志旺盛,体力充沛,不仅体现出三军将士对灾区人民的深情厚意,而且也得益于联勤保障的及时有力。
危急关头,成都军区联勤部迅速启动了三军联勤应急保障预案:一架架穿云破雾的大型运输机、直升机,一列列高速行驶的专列,一支支摩托化开进的车队,将人员、物资及时准确、源源不断地运抵救灾一线;数万平方公里的救灾区域内,野战兵站、野战医院、医疗救护所、临时加油站、军粮供应站在废墟之上、在危楼之侧林立而起,形成了一个强大的三军联勤保障网络,为各部队出色完成前一阶段抗震救灾任务提供了全方位支撑。
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告诉人们,救灾工作高效推进,离不开身后的有力保障。连日来,广大联勤系统官兵坚决贯彻中央军委命令,竭尽所能,全力保障,始终做到哪里有灾情保障就出现在哪里,哪里有部队保障就跟进到哪里,哪里有需求保障就延伸到哪里。不分陆海空、不分你我他,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人民,这是他们现在叫得最响的口号。
数字是枯燥的,但也最有说服力。一个个以“亿元”、“万吨”为单位的保障数字,与千军万马的衣食住行、与百万受灾群众的生死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同时也与三军联勤体制紧紧联系在一起。经过几年的深化改革,三军联供、联救、联运、联修的运行机制初见成效。很难想象,没有三军联勤,我们会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如此高密度、大容量的后勤保障任务。联勤体制的优势,在此次抗震救灾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与此同时,社会化保障等各项后勤改革,也经受了抗震救灾这一多样化军事任务的检验,自我保障与支援保障相结合、建制保障与区域保障相结合、军队保障与地方保障相结合,初显一体化保障的威力和社会化改革的效益,根植于强大国力之上的我军综合保障能力,正在向着更高处不断攀升……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