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二十三日,成都军区陆航团的救灾直升机组每当完成任务回到机场,必须由红十字防疫人员进行喷雾消毒。 中新社发 贾国荣 摄
|
五月二十三日,成都军区陆航团的救灾直升机组每当完成任务回到机场,必须由红十字防疫人员进行喷雾消毒。 中新社发 贾国荣 摄
|
地震救灾,刻不容缓。在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创造了多项灾难救援方面的纪录。这次救灾,在救援人员和救援设备的运送、恢复通讯的手段、搜救方法的升级、医疗设施的配备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进步,令世界刮目相看。
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后的救援行动中,大飞机、直升机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重要性凸显。国家战略产业的独特地位,在重大的突发事件中体现无疑。如果没有这三个关键的角色,救灾的难度可能要增加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救援平台——大飞机
“大飞机”在中国通常是指起飞重量超过100吨的运输类飞机,包括军用运输机和民用运输机。大飞机意味着国家的战略投送能力。战略投送能力的高低,在战时意味着向战区运送能力的大小,在灾后就意味着能否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尽可能多的人员和物资,运到离受灾地最近的地方。
在此次震后的救灾活动中,足够数量和质量的大飞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必备平台。一架伊尔76大型运输机,能够一次运送40余吨物资,或数百名人员,或数辆大型工程车辆,甚至可以运载折叠旋翼后的直升机,巡航速度(飞机平时飞行的速度)约为每小时750~800公里。而一架运8型中型运输机,载重能力约为20吨,货舱面积相对短小(这意味着难以容纳某些大型车辆),巡航速度约为每小时550公里。
只要做一个简单的数字计算即可知,同样是1架飞机,伊尔76可以更快的速度到达目的地,可以一次运载几乎多一倍物资,甚至可以在1天内来往两地飞行更多的架次。在“时间就是生命”的救灾行动中,这种性能优势的意义不言而喻。
在这次汶川大地震中,5月12日,两架伊尔76型军用运输机于22时将中国国家地震紧急救援队的300余人送抵成都。同时运输的还包括1辆救灾指挥车、2台大型搜救车、12只搜救犬和7吨专用救灾器材。15日凌晨,一架伊尔76大型运输机直飞四川震中4200米上空,空投了5吨食品、药品等救灾物资。
目前,中国拥有的类似伊尔76这样的大型运输机的数量仍显不足。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的大飞机基本上只能进口。一方面,军用飞机进口的敏感性和制造周期等因素使我们难以装备足够数量的大飞机,这限制了投送能力;另一方面,民用航空公司虽然装备有较多的民用客机,但还要同时兼顾日常民用航线需求,不可能抽调过多力量专用于救灾。
可以想像,如果有一大批伊尔76级别的大型运输机,很多耗费数十小时摩托化行军开进灾区的部队,就可以尽早抵达成都或者绵阳机场进而投入战斗。这不仅节省时间,而且节省了部队的体力。此外,其他省份的大型工程机械,也可以更加迅速地调往四川,而不必再经过长途陆路跋涉。
直升机飞越“最后一公里”
在救灾中,另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是直升机。以往,人们往往更多关注直升机的战术作用,但这次灾害使人们看到了直升机的战略作用——大飞机必须有良好的机场设施,而并不是每个战区或受灾地都恰好有机场,灾害往往也会破坏机场等基础设施。此时,大飞机(以及铁路)运送而来的大量人员物资,就需要先集中运抵一个前方基地,再由这里分散运至各个目的地。这一通常可由汽车承担的分散运输过程,在战争、地震、洪水等特殊条件特殊地形下,必须依靠直升机完成。
在战略投送能力中,直升机扮演着“最后一公里”的作用。如果说大飞机部队是动脉,那么直升机部队就构成了战略投送能力的毛细血管,将人员和物资送到作为细胞的乡镇、村庄甚至分散居民点。
5月15日,总参谋部决定,再次在全军范围内,向灾区调集70架直升机驰援救灾行动。至此,参加救援行动的军用直升机已经达到了120多架。截至16日24时,直升机已经累计向灾区空投、机降救灾物资743吨,运出灾民和伤员559人。茂县、理县、北川、汶川、绵竹、彭州……凡是道路不通的地方,就有直升机在飞翔。
5月18日,中国民航最大的直升机米-26(系自俄罗斯租借)从黑龙江作业现场辗转飞抵广汉,用于执行救灾物资空投和灾区伤员运输任务。该直升机是世界上最大的直升机,被称为“空中巨无霸”,一次能运20吨货物,100多人。
不过,中国航空工业能够提供的直升机特别是运输直升机的品种有限。此次大规模使用的直升机中,UH-60“黑鹰”型直升机来自美国,米171等型号来自俄罗斯。黑鹰具有良好的高原性能,也是这次首架降落在汶川县城的机型。而米171的优势在于价格低廉,便于大量装备。
从救灾经验来看,中国急需两种类型的直升机:一是可大量生产并具备高原改进型号的10级中型直升机(类似“黑鹰”和米171),作为运输人员物资的主力;一种是类似俄罗斯生产的米-26级别的大型直升机,用于大型工程机械的吊运。无疑,此次如果能够把大型机械直接吊入一些山区乡镇,将会给救灾带来极大便利。
在俄罗斯,伊尔76的系列型号先后生产了约1000架,米-26这样的重型直升机生产了300架,而米171这样的中型直升机,产量往往也以千架计算。俄罗斯的国土广阔,地理、气候条件复杂,大片领土缺乏道路通达,这种情况与中国西部地区和很多山区极为相似,其发展直升机产业的方式值得借鉴。
“北斗”卫星导航
中国自己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也是此次救灾过程的亮点之一。导航卫星不仅为救灾部队行动提供了方便,而且其定位数据还可以为指挥机构提供参考信息。5月13日,位于北京的卫星导航定位指控中心就是用“北斗”系统监测到了一支部队即将接近汶川的消息。
更重要的是,与美国的GPS系统相比,“北斗”系统有一个独特的功能,那就是可以发送文字短信,用户可以一次传送40到60个汉字的短报文信息。在卫星电话暂时因成本等原因难以普及的情况下,“北斗”的短信功能非常实用。这意味着,只要拥有一台实际成本并不高的“北斗”导航仪,即使手机固话小灵通全都失灵,也可以保持与外界的联系。
在汶川大地震中,“北斗一号”卫星导航系统在抗震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地震发生后,中国卫星导航应用管理中心为救援部队紧急配备了1000多台“北斗一号”终端机。救灾部队携带的“北斗一号”终端机不断从前线发回各类灾情报告,为指挥部指挥抗震救灾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支援。北川“北斗一号”17日从前方发回“北川余震不断,海子水位不断上升”的信息得到证实后,救灾人员迅速处置,险情被及时排除。
虽然“北斗”系统此次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北斗”系统目前主要由国防和专业领域用户使用,尚未大规模推广。目前“北斗”系统也仅仅是第一代,第二代体系刚刚开始建设。按照计划,北斗二代将在3、5年内完成。届时,如果能够将北斗系统的终端机像现在的GPS终端机一样大规模普及推广,推出大量带有“卫星文字短信”功能的导航手机、便携式导航仪产品,将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灾后初期某个地区失去联系的情况。
建国后近60年来中国战略产业的积累,为此次抗震救灾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支持。而艰苦复杂的救援活动,也显现了战略产业广阔的发展空间。(记者 刘华)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