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5·12”汶川地震信息的迅捷、准确公开,汇聚了国内外抗震救灾的巨大力量
汶川大地震后,中央及地方政府及时发布灾情信息,回应群众关注关心的热点,凝聚各方共同抗震救灾热情,受到广泛赞誉,被称为“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典范之作”、“达到政府信息公开的极致”。
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的多位专家一致认为,此次抗震救灾中,中国信息发布权威、迅捷、真实、详细,信息发布渠道全面,层次完整,打通了对内与对外的界限,最大限度满足了国民的知情权,也让世界各国看到了当代中国的坚定与自信。
权威迅捷
快!快!快!
这不仅是中国政府应对汶川地震的救灾原则,同时也是灾情信息发布的最大特点。
地震发生后20分钟左右,有关震情的权威发布便在官方网站出现。此后,更多公众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手机短信等各个渠道获知初步震情信息。随后,胡锦涛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温家宝总理第一时间乘专机赶赴灾区,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成立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温总理主持召开紧急会议部署工作等高层信息第一时间迅速发布,起到了稳定人心,激励士气的重要作用。
中央各部委联动抗灾的信息传播之快也超出人们的预想。灾后10小时,几乎所有部委应对灾情作出的紧急部署情况就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内。
此后,电视、广播、网络媒体24小时不间断滚动的灾情直播、实时更新的伤亡数字,一刻不停地敲击着人们的心灵,在这背后,公众更看到了中国政府应对巨大灾难时的坚强信心。
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副院长刘春教授说,“谣言止于智者”,及时发布真实信息不仅快速稳定了民心,更为抗震救灾行动赢得了主动,令各方能够腾出更多的精力,以最快速度投入抗震救灾之中。
详细突破
灾情发生后,那些真实得有些残酷的信息扑面而来。镜头记录下的残垣断壁、飞砂走石、伤者的呻吟和死者的沉默,以“原生态”的方式袒露在公众面前。
从5月13日开始,国务院新闻办每天下午都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民政部、中国地震局、交通运输部、铁道部、卫生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农业部、总参、总政、总后、总装、国防部、武警部队司令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电监会等多部门的权威发言人,发布抗震救灾的各方面信息,并接受中外记者提问。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彭宗超分析,此次救灾信息发布的一大突破,是军方将领首度出席新闻发布会,直面中外媒体,陈述解放军、武警部队抗震救灾进展,包括当地核设施状况,没有任何虚夸、不回避质疑,这在我国军队信息长期被列为保密信息的背景下非常难得。
此外,四川等受灾省份也每天下午定时召开新闻发布会,随时提供最新情况。四川地震局和甘肃省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敢于发布余震预警信息,更大大出乎公众意料。国家行政学院公共教研室主任竹立家教授说,政府对灾情的信息发布非常详细,是系列性的。从政府对诸多救灾细节的关注中可以看出,中央部署救灾工作极其细致、周到,这也是令公众感到“心里有底”的重要原因。
在抗震前线,各媒体记者的采访均受到有力协助。他们用手中的镜头和纸笔客观记录下了灾区的真实情况,不断向外界传播“活生生”的第一手资料。刘春教授说,此次海量真实信息的公开,赢得了公众的信任,凝聚了人心,也为政府赢得了主动。
全面多层次
此次抗震救灾信息的公布还呈现出全面、多层次的特点:各种信息全覆盖,多种媒体同时传播,各种信息相互印证,最大程度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
灾情发生后,各路媒体争分夺秒,尽力以最快速度将灾情信息交给读者。新华社记者第一时间到达多个地震现场,上百名一线记者传出了珍贵的第一手的灾情信息。
不仅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派出多路记者,各大网站,各省市报纸、电视台、电台的记者也紧急赶往灾区,争取独家报道。一时间,电话连线前方记者报道灾情成为“家常便饭”。记者深入灾区之广,报道之详,内容之深,覆盖之全,均为此前所鲜见。
多渠道的媒体传播从点到面,从宏观到微观,无孔不入地提供着各类灾情信息。开放的、多元化传播的海量信息相互交织、印证,目前为止没有出现重大不实,大大增强了政府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打通对内、对外信息发布
此次汶川地震的信息公布,打通了对内、对外信息发布的界限,让世界更贴近地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
地震发生几分钟后,国际各大媒体就纷纷将目光聚焦在中国四川。随后,美联社、法新社、新加坡《联合早报》、英国《金融时报》、美国《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多家国外媒体记者进入震区,亲身感受着中国救灾的点点滴滴。
西班牙《先锋报》记者在接过了一位失去房屋、家人和财产的中国普通农民递来的一瓶矿泉水后,写下了“中国农民是人类的一座丰碑”的文章,讲述了他所感受到的中国人的品格、中国人的精神。
彭宗超说,中国政府允许、协助外国媒体进入灾区采访,显示了中国的自信。
刘春教授表示,全国上下齐心抗灾的氛围不是哪个人能够调动的,国际社会对中国抗灾行动的赞誉也不是靠宣传,这是坦诚公布信息的自然结果。这一成功实践,无疑为转入日常状态下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提供了难得的经验和充足的信心。(记者杨琳)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