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封城。
这座依山傍水的小城,所有充满喜和乐的故事,在十几天前的地动山摇中戛然而止。在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命大救援之后,当再也探查不到废墟中有任何生命迹象之后,所有居民及救援人员有序撤离,留下的只是身穿防化服的专业防疫人员。
但是,北川永远不会被世界遗忘。5月22日,重回灾区的温家宝总理站在龙门山半坡回望北川县城,留下一句话:这座老县城可以作为地震遗址保留,变成地震博物馆。
总理的话,道出了许多人牵肠挂肚的一个期盼
听到总理的话后,北川县博物馆馆长高泽友,这个痛失妻子的羌族汉子心中大慰:太好了!北川1万余名遇难者,有了一个最庄严的安魂所在。
绵阳市文物局局长王锡鉴历数建遗址博物馆的四条意义:见证灾难,纪念亡灵,警示后人,为地震科学研究提供对象。
而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5月20日来绵阳慰问文博职工后,就在一个座谈会上提出建立北川地震遗址公园的设想。他神情凝重地说,“5•12”特大地震给北川县城造成毁灭性破坏,地震的惨烈度、复杂度和军民抗震救灾的力度、难度,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罕见的。他建议,在拯救生命工作和其它必须的清理、处理工作结束后,不妨在原县城废墟上建立一个综合性的地震遗址公园,并将其纳入灾后重建的总体规划。
曾亲历唐山大地震的著名作家冯骥才也拟向全国政协报送提案,建议设立“5•12大地震博物馆”。
绵阳市的两位老干部,给北川县委书记宋明写信,建议在北川县城建地震遗址博物馆。一些典型的废墟要保留原貌,既可以悼念死者,又可以教育生者,也将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他们的期盼,如今有了实现的可能。
55年历史的小城,“临终”故事惊心动魄
5月23日,走进北川县城,仍觉惊心动魄:这个原本蜷缩于两山合抱的县城,已经残破不堪:昔日环绕的青山,如今被撕开数道伤疤;从前清澈的河流,已被滚滚山石掩埋,形成大小不一的堰塞湖;山塌了、楼倒了、路拧了,废墟中的钢筋,狰狞着指向天空……
高泽友闷声不响地走在从前熟悉的三道拐,这是从成青省道通往县城的必经之路。绕过三道拐,就到了县城。
他终于开口了,一边走,一边哑着嗓说:那塌了半边的,是运输公司;旁边全成瓦砾的,是检察院;呀,这个塌得看不出来了,我想想,是茶城吧?看到没有,那边楼没了,可是还有个大门,那五星红旗还飘着哩!那是县委大院啊……
拥有55年历史的北川县城,一条小河蜿蜒穿城而过,浓荫密布的主干道依河而建。高泽友说,从前走在这条路上,心里就舒爽,满眼的绿,满眼的清冽。
让人始料未及的是,两岸青山竟是以这样惨烈的方式,完成了在河道中央的“相逢”!狂暴的地震和凶猛的山体滑坡,联手毁掉了这座小城。
北川中学就依偎在县城1.5公里之外。在它的废墟旁,是北川县抗震救灾临时指挥部的所在,此时这里人来人往,各路工作仍在进行中。
在这里,北川县委书记宋明说起话来犹如一位地质学家:“从航拍看,龙门山地质断裂带中央断层中段的中部正好穿越县城。这次地震与常规地震不同,不是点状散开,而是带状联震,我们县城正好处于这条地震带最宽的部分,所以损失最为惨重。保护好这片埋葬了上万同胞的遗迹,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他甚至建议连没有威胁的堰塞湖也一并保留,“这是历史啊!”
紧急抢救,紧急征集,紧急保护
高泽友和几位工作人员一起,在北川中学的废墟上四处搜索着。他们是在寻找有意义的地震文物。他捡起一顶被砸凹了的安全帽,仔细看着上头的字,递给同伴:“留着吧,这是第一批救援队员留下的……”
3天前,高泽友就已经接到绵阳市文物局的指令:启动“5•12”特大地震典型实物资料征集工作,成立北川、平武等城区实物资料征集组和媒体资料征集组,陆续前往各灾区开展征集工作。所以,他这几天像个拾荒者,见到扎眼的物件,就如获至宝,察看有没有成为文物的可能。这会儿,他又盯上了抗震指挥部一顶帐篷前那张破破烂烂的“灾区临时天气预报”,“是地震刚过就开始贴了,有价值的。”
孩子们的书包、作业本,路边被压扁了的自行车,从昔日风景点掉落的瓦当,还有“四川省北川中学”那块幸存的校牌,都是他极为关注的珍藏。
对北川封城,高泽友很是欣慰:这可以避免对地震遗存的进一步破坏,保护将来的遗址博物馆。
而宋明则多了几分担忧:“我们的脑子里,没有废墟遗址保护这方面的知识储备。急需有关专家和组织,尽快拿出一个规划方案来!”
仿佛是对他的回应,绵阳市有关部门已经发出了一个紧急倡议:向全世界有关地质、科普、旅游、文物、建筑等方面的策划设计专家以及爱好者和网民,紧急征集北川地震遗址保护方案和地震博物馆建设的策划设计方案。
记者站在龙门山半坡,向一片死寂、冒着几缕黑烟的北川县城投下最后一瞥。这时,一只全身素白的小猫,“喵喵”地低鸣着,蹒跚着走出废墟。废墟中一栋未倒的居民楼上,12天前晒出的衣服,仍然迎风飘扬。这些场景,忽然让人有了对生命的感动。
绝不会是最后一瞥。再过若干年,相信北川县城这片废墟,将成为一个遗址,让世界再次聚焦;相信会有更多的感动再次簇拥在这里。(记者 李泓冰 郝洪)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