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32年前的唐山大地震、1991年、1998年的两次百年不遇的大洪灾、2003的“非典”相比,中国社会对这次汶川地震的反应出现了“第一时间现象”。当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整个中国社会在与时间赛跑,从中央领导的决策,到媒体的实时报道,从军队的日夜兼程,到运输部门的全力以赴,整个社会动员起来,高速运转,充分体现了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这一救灾准则。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面对灾难的应急速度。
媒体在震后第一时间发布了地震的信息。最高领导机构在第一时间作出了应对决策。军队和政府各部门第一时间布置救灾工作。灾区各级党政主要领导亲临一线,深入灾区靠前指挥。这种速度,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各地、各单位第一时间伸出援助之手,组织多个医疗救援队赶赴灾区;民间社会力量的快速反应。志愿者第一时间救护伤员、送饭送水、市民第一时间排队鲜血、著名艺人第一时间倡导募捐……
这一切都是在地震发生后短短几个小时内中国社会对待灾难的反应。对此,得到国际社会的正面评价。英国《金融时报》网站《中国迅速救灾令人钦佩》的社评文章,“和32年前惨绝人寰的唐山大地震相比,中国已经有了更加坚强的抗击打能力”。美联社评论认为:“这种快速的动员,反应了中国领导层已经将灾难救援放在突出的位置,也向世界展示了,他们对奥运期间的任何突发事件都会准备充分。”
“第一时间”现象说明: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成为各级政府的执政理念。实现、维护、发展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人民遇到了危难的时刻,党和政府义不容辞,全力以赴地救助人民。诚如温家宝总理在救灾现场所说:“一分钟也不能耽搁。早一秒到达受灾地区,就可能早抢救更多的生命。要把抗震救灾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
社会管理的应急救灾机制比较成熟。面对灾难需要有一套科学的、有效率的应急机制来应对,而不只是满腔热情、随意决策。历经多次自然灾害后,我们在血的教训的基础上摸索、总结出了较为成熟的应急救灾机制,使救灾制度化。有了如《突发事件应对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法规,各部门都有紧急预案,这使我们在突发事件来临时能够临危不惧,有条不紊,在短时间内调动社会资源与社会力量,形成抗灾救灾的合力。
政府的执政能力显著提高。一个政府的执政能力不仅在于应付日常的、程序化的事务,更在于面临突发事件时的应变、处理危机的能力。从地震发生,到信息发布,到启动应急预案,到抢险救灾实施,所有这些工作都是在两小时以内进行的,信息完全透明,减少了谣言,使民心安定。
改革开放使我国的国力速度增加。国力的增强为我们短时间内调动大量的财力、物力救灾打下了雄厚的基础,使得快速反应有了技术保障与物质资源上的强大支持。
“第一时间现象”使我们看到了管理者的镇定、信心、勇气和强有力的指挥,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勇敢、坚强、团结的互助精神,看到了中国应对突发灾难的动员实力。在获得“第一时间”救人的先机后,抗震救灾的工作进入“第二时间”即实质性的攻坚抢救战,还有“第三时间”的灾后的重建,而这是更加艰难与漫长的过程。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全国人民一定会和灾区人民并肩战斗,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作者为南京大学教授、博导)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