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5月23日电 新一期《人民论坛》杂志刊载文章称,当前,一些官员老板式的“经营城市”和招商引资行为,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已经大大超过其积极意义。文章认为,在老板式官员的背后,一方面是观念的偏差,另一方面是体制、机制和政策的不完善,甚至是民主政治发展的不足。
文章称,很多地方官员本身也不愿意像老板那样去直接从事经营活动。对于招商引资,很多地方只是地方党政主要领导有此想法,而更多的干部却是视之为畏途,很多人被迫踏上了外出招商引资的征程。
文章指出,官员越来越像老板的背后有着深刻的体制原因。
第一、在现行政治经济体制之下,政企分开的改革目标还没有完全实现,政企之间的法治秩序尚未从根本上确立,政府干预市场、管制企业的权力仍然过多,中央对地方、上级对下级,最关键的考核目标、决定任免升迁的事项一直是经济指标、GDP增长率为主。
第二、在政绩考核的压力下,地方官们自然不敢面对把本地重点企业搞砸、搞垮的责任,于是乎,确保支柱行业、抓住重点企业、千方百计的招商引资便成为党政官员们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由于当前我国政府行为边界过于宽泛,参与微观的经济活动过多,这样就使得“可为,不可为”的界限模糊,政府职能错位。
文章说,因此,不能简单地用思想观念落后来解释此类行为,也不能简单地用高尚的品德情操来要求地方领导。其它地方的经验很容易成为学习的榜样,其它地方的领导干部因某种行为受到重视和晋升自然容易成为效仿的对象。
文章指出,剥离官员“双重身份”需从四方面入手:
第一、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绩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要考核地方的经济标准,更要考核地方的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环境等指标;不仅要考核现实的发展状况,还要考核历史的发展过程。对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理位置不同、历史负担轻重不同、资源环境秉赋有差异的地区,要分类考核,不能用一个尺度要求所有的地区。考核中,不仅要充分听取机关干部和企业家的意见,更要充分听取普通百姓的意见。而且考核结果要与领导干部的提拔晋升结合起来。对于在艰苦地区工作的干部,上级机关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对于他们的提拔使用要一视同仁,有时甚至还要有所倾斜。
第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特别是要完善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和资源环境补偿机制。上级机关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对于生态环境资源开发给予更多的补偿;给予更多的财力支持,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提高其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能力;对于人力资源开发、企业家培养、劳动力培训给予更多的扶持。
第三、规范干部的行政行为,严格依法办事,防止权力过大和滥用。老板式的经营城市和招商引资,之所以引起群众的不满,很多时候是少数领导干部的意图强加给普通干部和群众的结果。对于像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税收优惠、环境保护等政策性、法律性和程序性极强的决策,不少时候少数领导干部就可以拍着胸脯作出承诺,集体决策成了个人说了算。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被搁置一边,他们的理由是特事特办、急事先办。项目不经过充分论证,不听取群众和专家的意见,不履行必要的程序,往往是“先上车后买票”,违规决策、失误决策,不尊重群众的权利,损害群众的利益。
第四、建立顺畅的民意表达机制,发展基层民主政治,让老百姓能够更多地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严格来说,城市公共资源的主人是市民,官员是受托管理者,因此城市经营需要有官员、商人与市民的共同参与。但一些城市经营的活动过程不够公开、市民难以参与,失去有效监督经营过程常常偏离公共利益。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重大事情,必须让老百姓能够充分表达意见。决策之前要充分与群众沟通协商。群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权利、意见表达的权利、对于公共权力的选择权利和监督权利,如果得不到落实,作为官员的公仆就很有可能变成主人,成为垄断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的老板。 (作者龚维斌 系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