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是汶川大地震第十一天,县城中的广场上建起白色救灾帐篷区。 中新社发 贾国荣 摄
|
5月22日是汶川大地震第十一天,县城中的广场上建起白色救灾帐篷区。 中新社发 贾国荣 摄
|
中新网5月23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5月23日发表题为《震灾之后的社会重建》的社论说,毫无疑问,要让灾民恢复正常的生活,让灾区恢复正常的秩序,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社会工程。而在此过程中,灾区政府的表现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关系到灾民对政府是否有信心。假若地方政府能够真正把“以民为本”的施政理念落实到行动之中,那么,灾区的社会重建工作就会顺利,否则就有可能留下很多隐患。
社论摘录如下:
四川大地震后的抢险救灾工作虽然还在进行,但接下来的主要任务将转移到灾后重建方面。由于受灾地区面积很大,受影响的人口众多,因此重建工作势必会非常艰巨和复杂。
到目前为止,中国政府已经从中央财政中拨出庞大数额的资金,用于灾民安置、学校复课、伤员治疗和重建家园,并且每月向灾民发放基本的生活费,承诺为失去父母的大专学校新生免去学费等等。这一系列措施和承诺,使灾区居民减少了一些后顾之忧,有助于民心趋于平稳。当然,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经过这些年来的财政积累,中国政府在危难时期的应急和应变能力大大增强。
但是,我们从最近几天的事态中也发现,地震灾难还制造了很多社会层面的问题,对当地政府的治理能力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其处理这些问题的难度绝不次于硬体设施的重建。
这次大地震造成五万多人死亡,还有众多的民众终生残疾。对失去亲人的幸存者、对从此失去自理能力的残疾者来说,这是极大的心灵伤害和煎熬。这种情况意味着,地震灾区需要做大量的心理辅导工作。
但就目前来看,四川当地的心理辅导人员看上去并不足够,这就需要当局想办法借助社会的力量,为死难者的家属和重残伤员提供各种支持和精神安慰,以便帮助他们度过人生最黑暗的时光。医治心灵的创伤,更需要春风化雨,需要整个社会给予温暖。假若及早采取有效的行动,那不仅对这些灾民是一个宝贵的支持,而且也能够避免将来衍生出其他社会问题。
这次地震破坏力极大,一些重灾区只剩下一片废墟,所以灾后重建实质上等于是从零开始。在重建过程中,灾区有关当局应该把子孙后代的生命和前途放在首位。
毫无疑问,要让灾民恢复正常的生活,让灾区恢复正常的秩序,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社会工程。而在此过程中,灾区政府的表现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关系到灾民对政府是否有信心。假若地方政府能够真正把“以民为本”的施政理念落实到行动之中,那么,灾区的社会重建工作就会顺利,否则就有可能留下很多隐患。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