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此文版权属《国际先驱导报》,任何媒体若需转载,务必经该报许可。)
投入地震救援的部队挽救生命,离不开必要的军用装备和技术
“北斗一号”、航测飞机、野战医疗方舱、野战运血车……这些带有硝烟味道的军事名词,在连日来的四川抗震救灾中大显身手,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北斗一号”:照亮救生之路
当一支支救援部队向震中“孤岛”汶川县城挺进时,他们的行动轨迹通过“北斗一号”卫星导航系统传回北京。在通信中断的情况下,救援部队不断通过携带的“北斗一号”终端机,向后方指挥部传送着最新的灾情,为抗震救灾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支援。
其实,这不是“北斗一号”首次公开亮相。在200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的展览中,初具规模的“北斗一号”,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的展厅中,吸引了成千上万军事迷的目光。但它的“实战”能力,还是在这次抗震救灾中才充分展示出来。
由于投入救灾的部队没有普遍装备海事卫星电话,加上地处山区,无线电台联络不畅,有的侦察分队向前突进后,“北斗一号”成为了唯一的联络手段,各种灾情报告都通过它传出。
某部的一支救援分队进入山区后,和后方失去联系30多个小时,由于小分队携带了“北斗一号”终端机,北京的卫星导航管理中心及时对其进行定位,通知部队派人接应。这支小分队在援军接应下,最终成功走出了山区,还带出500多名受困群众。
航测飞机:会飞的数码相机
震区天空刚一放晴,解放军航测飞机就飞临汶川灾区上空,进行航空摄影测量。这种由中型运输机改装而成的空中“大照相机”,拍摄到了汶川、茂县、北川、安县等重灾区珍贵的1米分辨率彩色图像。总参测绘局随即抓紧制作大比例尺地图和三维仿真地图,提供给各抗震指挥部。
航测飞机其实就是一个会飞的数码相机。走进它的机舱,就会看到飞机的“肚子”上被挖出一个洞,安装上了一台巨大的照相机。在飞机飞过的地方,技术人员可以在高空对地震灾情进行连续实时拍摄。它的原理说来并不复杂,就是通过航空侧视雷达发射微波,遇到目标后,散射的返回脉冲在显示器上扫描成像,并记录在胶片上,就产生了雷达图像。
从这次彩色图像来看,拍摄效果非常清晰鲜艳,哪里山体滑坡,哪里道路塌方,哪里水涨起来,都一目了然,为指挥部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
直升机:灾区上空吉祥鸟
汶川地处横断山脉北端与川西北高山峡谷的接合部,原本就崎岖险峻的道路在地震中被大面积破坏,使得地面部队行进越发艰难。此刻,由直升机执行的大规模投送任务显得尤为关键。
这些从天而降、带来希望的直升机被灾区群众称为“吉祥鸟”。这些“吉祥鸟”还肩负着从灾区向外运送伤员的重要任务。
比如“黑鹰”,这种直升机是这次救灾任务中“露脸”较多的,不错的性能使它能够在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地带飞行。14日上午成功在“孤岛”汶川首降的就是它。
野战医疗方舱:盒子式三甲医院
一队集装箱一样的“绿盒子”5月18日开进了四川绵阳市,2小时内“落地生根”,魔术般地展开了一所拥有200张床位、4个手术台的野战医院。这就是解放军目前野战救治水平最高的最新一代“野战医疗方舱”。汶川地震大救援,是它第一次以“实战”形式走上第一线。
“野战医疗方舱”是由集装箱连接组成的现代化野战医院。“绿盒子”按照救治流程和功能划分依次连接,其中急救、手术、检验、X光等多个系统一应俱全,无影灯、麻醉机、麻醉监护仪、高频电刀应有尽有,还配备了中央空调、中心给氧、中心负压吸引等设施,不受外部电力、水源等条件制约。
舱内的无菌程度能达到三级甲等医院的标准,昼夜可留治伤员200名。在和平时期,它今后最大的用武之地,可能还是在灾害救援中。
野战运血车:存储生命能量
解放军目前最先进的野战采供血装备——新型野战运血车也在这次救援中投入“实战”。
除了车身上大大的红十字,野战运血车外观和普通运输卡车并没有太大区别——本来它也是在国产卡车的底盘上改装而成的。新型野战运血车集血液采集、冷冻、运输、供应于一体,能适应-25℃到40℃的温度环境,四级公路上的最大时速可达100公里以上。
车内设有恒温设备,血液储藏温度稳定可靠,血液存取方便,能全程实施对血液的质量控制和溶血监测,确保失血伤员用血安全。在这次抗震救灾中,有两台运血车不停地在后方和前线穿梭,给刚从瓦砾中被挖掘出来的幸存者带去生的希望。
野战净水车:移动的“不老泉”
要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饮用水的清洁程度至关重要。5月21日,由某军区调集的40台多功能野战净水车抵达灾区,为灾区群众解决饮水问题。
净水车分为普通净水车、蒸馏净水车、离子交换净水车、电渗析净水车和反渗透净水车等。这次出动的多功能野战净水车采用了先进的膜元件和耐腐蚀高压泵技术,净化后的饮用水能达到国家卫生标准。净水车机动灵活、运行费用低、产水水质稳定,堪称一眼移动的“不老泉”。(张汨汨、黎云)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