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四川陆军预备役高射炮兵师二团官兵在什邡县蓥丰化工厂,与郑州消防官兵协同作战,营救出2名被困105小时的幸存者。 中新社发 钟 敏 摄
|
5月16日,四川陆军预备役高射炮兵师二团官兵在什邡县蓥丰化工厂,与郑州消防官兵协同作战,营救出2名被困105小时的幸存者。 中新社发 钟 敏 摄
|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一个由一名室内设计师领导的志愿小分队,这几天的日常工作是:抬起伤者,托上担架,送到各诊室,每日如此,重复不已
★ 本刊记者/陈晓舒(发自绵阳市)
2008年5月16日18点,绵阳市中心医院,抢救工作已经减少。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也不像前几天一样繁忙,更多的时间是在关心躺在大厅里的伤员。
崔兵和张照生也歇了下来。
背水壶的崔兵是个的哥,从14日开始到绵阳中心医院做志愿者。“每天这么多伤员,这里太需要人手了。”他说。
手系红丝带的张照生,是甘肃的一名室内设计师,在绵阳市中心医院,他是个领导力很强的志愿者,任何时刻都能冷静地统筹指挥其他配合志愿者,“现在太需要大家齐心合力了。”他说,“每个救护人员都是受灾者的希望、精神支柱。”
握方向盘、拿设计笔的手,在几天的救助里重复着相同的动作——抬起伤者,托上担架,送到各诊室。
“今天已经没有太多的重伤灾民。”崔兵对《中国新闻周刊》说,“缺粮缺水,被压在废墟下能撑4天的人确实不多。”
这是地震发生后的第四天了,和死亡抢夺生命的较量越来越接近尾声。
18:12,绵阳中心医院大厅
平静被刘银旭打破了。
18:12分,这个16岁的男孩被送进绵阳市中心医院。他裹在一席棉被里,左眼眼眶严重瘀青,长时间被压在废墟中无法入眠使得黑眼圈异常明显。但眼中放出的光亮,忽闪着观看四周。护士将他安置在大厅,他转动眼睛央求:“水,水。”
他刚从北川一所中学被挖出来,骨折的左腿在北川灾区已经有医护人员进行简单的定位,右腿发紫。送他过来的护士小声地对接诊医生说:“全身都是伤。”
这个名叫刘银旭的检查单上写着:被压整98小时。
在绵阳市中心医院,这个时刻被救护车送来的,都被叫做“奇迹”。
七八个志愿者冲上前,抬担架,拿吊瓶,抱氧气袋,分工有序。他们已经非常熟悉救助程序:从灾区送来的人,下车送进医院门口的临时搭建的就诊大棚。简单确认伤情,再进医院内分科就诊。
刘银旭被安置在大厅,志愿者放下担架,退守一边,医生护士围上去开始医诊。护士不停地对他说:“坚持,坚持。”有志愿者递水过来。护士拿出棉签,擦在刘银旭的嘴唇上,说“咱们再坚持一段,一会儿检查、手术,还不能喝水。”
导尿、初诊之后,还要进行DR拍照,进一步确认受伤部位。志愿者又围上去,要将刘银旭抬起来,小男孩央求道:“不要,不要,疼。”张照生安慰他说:“会很轻的,坚持一下。”接着对同伴们说:“注意平衡。”“一、二、三,起。”
此时,边上已有灾民小声哭泣,“小小年纪,受这种苦”。同样是北川过来的一个灾民拉住医生的手:“你们一定要救活他,孩子太不容易了。”医生没说话,点了点头。
18:30,DR摄影室
刘银旭的胸部、腿部、腰部等全身各部位在接受拍片。医护人员每将他的身体翻动一下,透视室内就会传来无力的惊叫声,观察室里也会传来医生们的惊叹声。刘银旭的肋骨、腰部、腿部均严重受损,但生命体征却相对正常。
“太顽强了。”记录伤情的主治医生兴奋得忘记了连续作战的疲惫,“血压也不太高,简直是奇迹。”说完,赶紧打电话:“现在有手术室没?张医生在吗?”
10分钟后,刘银旭从透视室出来。主治医生对等在透视室外焦急如焚的志愿者一挥手:“马上手术!”志愿者又齐力把刘银旭抬上拖车。出门的瞬间,主治医生附在刘银旭的耳边问:“还有其他亲人吗?有救出来的吗?”刘银旭的眼睛顿时黯淡下去,轻轻地摇了摇头。
主治医生摸摸男孩的头,抿抿嘴什么话也没说出来。刘银旭在北川获救时已经得知自己的亲人罹难。
18:58,推进手术间
“请保持道路畅通。”红十字会的成员在拥挤的医院内辟开一条路。志愿者们紧急地将刘银旭推往后楼住院部的手术室。一路上,刘银旭不停地说:“水、水、水”刚刚用棉签浸湿的嘴唇又一次干裂。
志愿者们只有不停地安慰他:“这么多天,一定渴得不行了。但手术之前不能喝水”,“手术完了,咱们就喝,坚持。”
崔兵轻声说:“别说话,你现在需要休息,其他的事情我们来做。”刘银旭拉住了他的手:“哥哥,救我。”
18:45,住院部电梯间。“留几个拿吊瓶氧气袋,其余的爬楼梯,空出位置给其他伤员。”志愿者分配说。手术室在12层,爬楼梯的人开始飞奔上楼。
主治医生在给医务人员们打气:“这孩子前100小时靠自己挺下来,现在就靠我们了。”“加油!加油!”志愿者们也给医务人员鼓掌打气。
18:58,刘银旭被推进手术间。
张照生、崔兵们如释重负,他们沿着楼梯拾级而下,脚步疲惫却幸福。崔兵说:“这个任务算完成了。”
“赶紧回大厅看看,但愿有更多的奇迹产生。”张照生说。 ★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