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震灾不只是一场浩劫,同时也触发了空前的全国慈善总动员。从北到南,不只处处有人筹款募捐,更有大批的热心人士预备亲自动身,前赴灾区。这等慈悲胸怀当然是非常伟大的,可是它也构成了十分严峻的挑战。
首先,大家要知道所谓的“捐赠物资”到底应该包括些什么,会不会有些该要的东西带不够,不太急需的物品反而却送得过多。根据以往大型天灾的国际救援经验,很多抵达机场港口的包裹货箱拆开之后,里头往往有不少相当高级的衣物和需要复杂烹煮过程的食品,这些物品不只满足不了灾区的实际要求,反而还平白浪费了宝贵的货运空间。所有有心人(尤其是企业)一定要记住,捐赠物资不该着眼于自己能捐什么,而是要看灾区需要什么。
其次,因为大量自发的救援队伍已经抵达四川,由都江堰前往山区的干道竟然出现了人满为患的状况,许多地方也有人员很多但不知从何着手的混乱场面。此外,包括我许多朋友在内的热心义工亲自携款往灾区,打算就地购买物资,这又会不会导致物品供应更加紧张甚至价格上升的情况呢?与此同时,十几万官兵武警的精神和体能又到达了极限,确实需要更多的增援。
最后,也可能最令人担忧的是,包括民间义工与许多解放军在内的救援人员都没有专业的救援技能和知识,他们甚至欠缺铲子等基本装备,凭着一腔热血和一双赤手不一定能产生理想的效果。
综合以上三点,我们可以说救灾工作或许正面对着巨大的人流物流的管理困难。原因之一,这回或许是中国第一次官民合作救灾的经验。无论在政府方面,还是在民间方面,大家都还没有做好准备。我怀疑迟至15日才让海外救援队伍全部投入现场的理由,除了灾区的特殊地形之外,就是一下子无法完全调配好大家的角色与分工。
国际红十字会、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乐施会、宣明会与无国界医生等多个组织早已在历次的大型救灾经验中发展出了彼此协作的默契甚至模式。以南亚大海啸为例,这些机构抵达现场之后,在当地人员及政府的协调之下,通常很快就找到了自己负责的岗位,分工合作。如果有人愿意报名担任义工,也是透过这些组织招募到点,效率十分高。和我们这里灾区看见的小股人马各自为政的情形颇有不同。
我的意思不是要政府一力扛起重责,彻底拒绝民间人士与国际社会的支援。恰恰相反,政府不仅不能打击大家的热情,它还真的需要这些官方编制以外的力量。所以在直接救灾之外,我觉得救灾指挥总部应该主动出面,暂时把这一切纳入它的管理之下,而且各地拥至的热心人士也应该服从当局的调度,因为它是此刻资讯掌握得最全面的机构。
救灾总部该在初步评估现场环境之后,一、公布一份所需物资的清单或者粗略的名录,让大家知道灾区的真实需要;二、设立义工报名站;三、向国际调动专业救援队伍,让他们负责指导欠缺经验者在前线的工作。
这可能是中国民间社会第一次自发组织,投入救灾,但它肯定不是最后一次。我们未来肯定要仔细思考民间组织和官民互动等种种环节的问题。可是现在,我们就要靠政府多花一点管理的工夫了。□梁文道媒体从业者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