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5月16日凌晨起,在成都双流机场抵达的救援人流中多了数支特殊的队伍。来自日本、俄罗斯、韩国、新加坡等国的国际救援人员陆续抵达并迅即赶赴多个受灾县市救灾现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国际救援人员参与救灾的行动在震灾最前线展开。
16日上午9时45分,首批31名日本专业救援人员经过近7个小时的星夜兼程,赶到距成都近400公里的青川投入救灾救援工作。第二批救援队伍预计17日凌晨也将携带搜救犬抵达青川。
17时30分左右,包括专业搜救人员和医生在内的第一批俄罗斯救援队一行50人抵达后,立即驰援四川地震重灾区之一的绵竹市。
18时40分,47人组成的韩国救援队抵达后即赴什邡市参与救灾工作。
19时40分左右,新加坡首批救援队员乘专机抵达成都,这支总人数为55人的救援队已于当晚赶赴什邡市展开搜救行动。
在青川县县城乔庄镇,日本搜救队员身着统一的橙、蓝相间搜救服,随身携带绳索、特殊照明手电等救援物品对一幢上下完全粉碎性倒塌的楼房进行搜索。搜救队员利用携带的生命探测仪、煤气泄漏检测仪等仪器在废墟中仔细搜索。目前掌握的情况是,楼内压了12人,其中9人遗体已经挖出,另有三人生死未卜,包括一位名叫宋学梅的年轻母亲和她刚刚出生70天的婴儿。而就在这期间,仍有余震不断发生。
此前,由于灾区交通和通信瘫痪,天气条件恶劣加上其他不确定的危险因素,条件不允许国际救援人员直接进入灾区救援。15日,考虑到邻近和快捷的原则,中国政府同意日、俄、韩、新四国派遣专业救援人员赴四川地震灾区协助救援行动。外交部发言人秦刚表示,对于一些国家表示愿意派遣救援人员赶赴灾区,中方表示感谢,有关部门正在根据实际情况予以研究。
民政部有关专家表示,强震之后,由于现场情况复杂而混乱,最需要的是救援者的人数而非技术。初期情况稳定之后,国际救援人员的尖端技术和丰富经验将大有用武之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那些处境最危险的人来说是更加有利。”
事实上,中国已多次参与了包括阿尔及利亚地震、伊朗地震、印尼海啸、巴基斯坦大地震和印尼大地震在内的多次国际救灾合作,与多国政府、联合国机构、区域组织、非政府组织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然而,作为受灾国,接受国际救援人员参与救灾行动,这在新中国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救灾行动迅速、震情灾情披露及时、积极寻求国际救援人员合作,中国政府在大灾大难考验下体现出的开放姿态得到了各方的称赞。舆论人士在报纸上撰文称,这样的开放姿态前所未有,正是“人的生命高于一切”的行动体现;网民在博客中留言表示,政府开始尝试在救灾上寻求国际合作,是其提高执政能力的“一个重大的进步”。
美国《纽约时报》一篇报道指出,“相当充分的信息披露和高级官员的快速反应,与中国当年应对唐山大地震有巨大的不同”…… “和以往历次灾害比起来,政府此次所持的开放态度一时间赢得了新闻界和其他人士的称赞。”
“时代总是在进步,”当年报道唐山大地震的新华社记者徐学江说。1979年他在一个地震会议上了解到有关24万死亡人数的新闻时,还是经过千方百计争取才得以报道。
“现在,政府部门和新闻机构都规范了突发事件报道机制。国家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执政为民’、‘公开’、‘透明’,已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的共同理念。”徐学江说。
将挽救人的生命进行到底,这是中外救援者共同的心愿。不论道路艰难、环境恶劣、颓屋欲坠、余震不断,他们都在付出全部的努力,哪怕只有一线希望。(记者白洁 钱彤 徐松)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