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科考队员忆南极冰穹50天:5人险为"中国墙"牺牲

2008年04月24日 14:4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对南极科考队员最大的考验不仅仅是极地高海拔地区的寒冷、缺氧、暴风雪,还有与世隔绝的茫茫冰原给人内心造成的紧张、焦虑和孤独

  4月15日,“雪龙”号抵达上海。随着这艘极地科考船的返航,中国第24次南极考察也落下帷幕。

  在这次科考中,有17个人最为引人注目。由他们组成的南极内陆冰盖考察队,继2005年1月18日中国在人类历史上首次从地面到达南极最高点“冰穹A”之后,再一次成功登上南极内陆的“冰盖之巅”。

  如果说上一次是为了实现登顶,那么这一次,除了克服同样的登顶困难之外,冰盖考察队还需要在沿途和“冰穹A”展开考察,为中国在南极最高点建立第三个科考站做选址准备。

  从海拔200多米的南极冰盖边缘,到海拔4093米的“冰穹A”,再回到200多米的冰盖边缘,17个人在这颗星球环境最为极端的顶点,用了整整50天,走了一个来回。

  往返2600多公里的路程似乎并不算长。途中,极地高海拔地区的寒冷、缺氧、暴风雪,是他们不难预料的困难,但那片几近与世隔绝的茫茫冰原,给人内心造成的紧张、焦虑和孤独,不身临其境的人们难以感同身受。

  这是一段寂寞的旅程,尽管背后有无数人的关注;这也是一段焦躁、难熬的旅程,尽管使命光荣。

  为“老白”干杯

  整个南极大陆95%以上的面积,都被厚厚的冰雪所覆盖,犹如扣上了一顶巨大的“帽子”,被称为“冰盖”,而冰盖的最高点就是“冰穹A”。

  “冰穹A”在南极大陆,就好比亚欧大陆上的珠穆朗玛峰。那里不仅气温低(年平均气温为-58.4℃,是地球最冷的地方之一),而且空气稀薄,所以也被称为“人类不可接近之极”。

  为了适应高原的缺氧环境,出发前,队员们曾被专门拉到西藏进行集训。在海拔5000多米的高原,每天徒步行走几十公里的山路。然后,测量心肺功能的各项指标,看是否适应。事实上,此前他们已经接受了极为严格的体检。冰盖考察队随队记者、来自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刘晨记得,体检时“光血就抽了8管”。

  刘晨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南极冰盖虽然海拔比青藏高原低,但由于缺少植被,冰盖上的含氧量要低得多。尽管如此,刘晨仍认为,两个星期的集训非常必要。因为,它给了队员们互相了解,初步磨合的一个机会。

  到了冰盖上,队员们才意识到相互之间的默契是多么的重要。刘晨说:“你会发现,这个集体的每个成员,都是相互支撑的。在那种环境下,单纯从个人的角度,已经很难找到自己的位置。个人的一点小问题,如果没有大家的帮衬,都可能变成大麻烦。”

  在这个过程中,所有队员建立起来的友谊可以说都是生死之交,甚至包括后来没能参加科考的“老白”。“老白”是这支队伍在西藏集训期间,由于身体原因被淘汰的唯一一名队员。2008年1月12日,当冰盖考察队成功登顶后,17人在庆祝时仍没有忘记未能同行的队友,还为“老白”专门干了一杯。

  在踏上冰盖前,最后的准备工作是物资的集结。

  此次冰盖考察,一共装备了5辆雪地车,包括3辆PB系列车和两辆卡特车,拖拽的物资则包括两个居住舱、1个生活舱、1个发电舱、1个食品集装箱,以及满满4个雪橇的科考物资和燃油。当车队在冰盖上行驶时,远远望去,就像是一列前进中的列车,颇为壮观。

  雪地车是一种专门设计在冰雪上行驶的车辆,具有履带,牵引能力很强。但它的舞台也仅限于冰盖,在裸露的岩石上,它是无法拖拽物资前进的。因此,每次冰盖考察之前,都需要先把物资运送到冰盖边缘适合雪地车行走的出发基地集结。

  这次,出发基地选在离中山站200多公里的冰盖边缘上。总共140吨的物资,全部用直升飞机一趟一趟空运过去。为了节省时间,直升飞机在出发基地不着陆,而是悬在空中,用绳索将物资放下。

  “场面就像许多大片中看到的一样,只不过下来的不是人。”刘晨说,“东西一着陆,我们马上冲上去摘掉挂钩,冰雪打在脸上,眼睛都睁不开。”

  “只要车能动,什么都好办”

  从2007年12月22日出发,到2008年1月12日达到“冰穹A”。冰盖考察队在冰盖上行驶了22天。

  在这段日子里,队员们大多是白天赶路,晚上休息。为了节省时间,一天只做两顿饭,早饭和晚饭。中午不停车,饿了就吃随身携带的糕点、八宝粥。

  每天在雪地车狭窄的驾驶室里,坐10多个小时,对每个人都是不小的考验。冰盖考察队队员、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所程晓博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一路上最高兴的就是中途加油,可以下来活动活动。”

  在行驶过程中,队员们最担心的是雪地车出故障。“只要车能动,什么都好办,”程晓说,“如果车不能动,在那种环境下,我们将一筹莫展。”但在没有路的南极冰盖,最容易出问题的也恰恰是车辆。因此,能否及时地排除故障,就显得格外重要。

  这或许也是机械师为什么在南极格外受尊敬的原因。他们不仅要驾驶雪地车,而且还负责修理和维护。在很多时候,机械师是考察任务能否顺利完成的决定因素,也是队员们摆脱困境的希望所在。

  晚上扎营,是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候。

  这时,机械师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把雪地车履带上残留的冰雪除掉。否则,这些冰疙瘩经过一夜的低温,第二天会硬得像石头,在车辆行驶时损坏车辆。负责发电的队员,会启动发电舱,给生活舱、居住舱供电,提高舱内的温度,便于队员们晚上休息。厨师班则要抓紧时间做饭。

  做饭前,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是挖雪,然后融化,为整个营地提供水源。不过和许多人想象中的相反,在冰盖上挖雪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极度寒冷的低温,使得冰盖表面的冰雪非常坚硬。暴风雪吹噬而成的雪垄,可以像锋利的刀子一样,割断雪地车履带上的橡胶带。这也是雪地车一路颠簸的原因。尽管车底和座位下均设计了减震装备,但剧烈的颠簸常常把队员们高高地抛起,脑袋狠狠地撞在车顶上。

  面对这样坚硬的冰面,铆足劲,一锹下去,往往也只能挖三四厘米深。不过,挖雪的队员后来慢慢发现,雪地车经过的地方,雪比较松。履带的翻挖,为他们每天挖满6大桶雪,着实省下了不少气力。这些雪就是队员们的全部用水,既要做饭,也要饮用、刷牙。

  多数时候,早晚饭是密封包装的方便米饭和炒菜。饭菜事先已经做熟,食用时用微波炉加热即可。但不幸的是,不久两台微波炉就在颠簸中“报销”了,只能靠一个煤气锅热饭。由于缺氧,煤气不能充分燃烧,“火苗的颜色都不对,”刘晨回忆说。在这种情况下,水只能烧到七八十度,米饭根本热不透,“吃起来和夹生饭没什么两样。”

  晚上,15名队员在居住舱休息,另外两人睡在生活舱。居住舱内像一个小宿舍,有四张带上下铺的床,一人一个铺。生活舱主要用于做饭、吃饭和开会。由于缺水,队员们是不能洗脸、洗脚的,更谈不上洗澡。只能偶尔洗洗头,因此不少队员都剃了光头,省去了麻烦。

  每天,队员们只能用一两块湿纸巾,抹一抹脸和脚。尽管南极很干净,但时间一长,居住舱里的味道还是很重,与舱外形成强烈的反差。

  “在那里,人太渺小了”

  2008年1月12日14时45分,冰盖考察队成功到达冰穹A。队员们都非常兴奋,举行了升国旗仪式,并在穹顶竖起了一座纪念雕塑“华夏苍穹”。

  这座由黄铜铸成的雕塑,上部为司南,下部是石琮。石琮是中国古代祭祀用的大礼器之一,内圆外方。整座雕塑高1.6米,重180公斤,上面刻了24个篆体文字,正面为“华夏苍穹南极巨人”,两侧分别为“和平科学利用南极”和“造福人类振兴中华”。

  与其他大陆的最高点不同,南极之巅并没有陡峭的山峰,而是一片平坦而空旷的冰盖。程晓说,在“冰穹A”方圆几十公里范围内,景色没有任何区别,都是白茫茫的一片,海拔高度相差不到10米。

  在冰盖之巅,队员们选择的宿营地离“冰穹A”大约有7公里。之所以在这安营扎寨,是因为考察队将以此为中心,划出一个长200公里、宽30公里的矩形区域。在这个区域的边界上,每隔5公里,布设一个用于观测冰盖运动的花杆,队员们称其为“中国墙”。

  “冰穹A”之所以被国际公认为南极科学研究的制高点,是该区域具有独特的穹状顶部地形特征,被认为是研究南极冰盖形成与演化最理想的场所,最具潜力获取最古老冰芯的钻取地点。可以说,“中国墙”正是把这一区域圈入其中,规划中的中国南极内陆站也将建在“围墙”之内。

  构建“中国墙”非常不易,5名队员为此险些牺牲。

  登顶后的第二天,队长孙波带领4名队员,驾驶一辆雪地车去构建“中国墙”。但在距离营地100公里处,车辆电力系统瘫痪,他们在零下三四十度的冰盖上寸步难行。接到求助后,副队长徐霞兴立即带领6名考察队员前往营救。

  能否营救成功,大家谁也没有把握。第一,导航有困难。当时,GPS导航仪均在被困队员手里,留下的唯一一台工作不正常。如果导航出现一点点偏差,营救车队就很可能与被困队员,在茫茫冰原上擦肩而过;第二,整个队伍被分置三地。如果营救车辆再出现故障,营地已没有能力再去救援;第三,时间紧迫。如果遇上暴风雪或是白化天,无法取暖的被困队员能够坚持多久?

  幸运的是,在等待8个多小时后,被困队员终于盼到了营救车辆。“在那里,生存是第一位的。”参加营救的程晓事后回忆说,“与冰盖上自然条件的恶劣与强大相比,人太渺小了。”

  “说句心里话,我也想家”

  尽管冰盖上环境恶劣、工作繁重,但队员们仍不忘苦中作乐,留下了不少快乐的回忆。

  由于长期吃不到新鲜蔬菜和水果,一看到罐头、方便米饭等快餐食品,大家就反胃,难以下咽。但每天的长途跋涉和高强度的考察工作,会把队员们弄得疲惫不堪。“再加上强烈的孤独感,以及随时可能面临的未知情况,大伙的心情都不好。”刘晨说,“如果这时能吃到一顿好的饭菜,真是再重要不过了。我们经常能感到,如果哪天的饭菜换了花样,大家的心情也会好很多,在一起聊天时都能体现出来。”

  为此,厨师班总是绞尽脑汁,变着法儿地改善伙食,提高大家的食欲。有一次,几个队员突发奇想,决定做葱油饼给大伙吃。

  于是,有人和面擀面,有人去找脱水葱花,还有人在电池炉上热油锅。没想到,几个人七手八脚的一阵折腾,居然在南极“冰盖之巅”飘出葱油饼的香味。一位队员兴奋地用竹竿串上四五张刚出锅的葱油饼,准备出去“招摇”一圈,向在外面工作的队员炫耀,还没走到一半,葱油饼就被队员们哄抢光了。

  最难忘的一顿饭,要数在返回途中为老机械师崔鹏惠举行的生日宴了。当时,离中山站不到600公里,可以说胜利在望,大家心情都非常好。宿营后,几个队员们背着老崔用冰雪做了个生日蛋糕,上面涂上牛奶和蜂蜜,还写了几个字“崔哥,生日快乐”。晚饭时,大伙儿把蛋糕端上来,令老崔很感动。接着,16个人轮流给他敬酒。

  “说句心里话,我也想家……”这晚大家一起高声唱起了阎维文的《说句心里话》。窗外冰雪交加,舱内歌声激昂。所有人积攒了近两个月的情绪,此刻全部迸发出来。唱完后,17个大男人抱头痛哭。每个人还一边哭,一边讲了很多心里话,开心的,不开心的,统统说了出来——或许是这段旅程太艰难了;或许是紧绷的神经终于可以放松了;也或许是他们开始留恋这块土地了。

  在很多人看来,冰盖考察队员们的经历让人羡慕,他们的壮举也足够令人敬佩,称得上英雄。“实际上,他们身上更多是一些朴素、平淡的东西。”刘晨说。谈到此行的最大收获,刘晨并不急于总结,“现在还没有完全把心情从南极拉回来,不是因为兴奋,而是许多东西要放一放,需要时间去沉淀。”(蔡如鹏)

编辑:吴歆】
请 您 评 论                                 查看评论                 进入社区
登录/注册    匿名评论

        
                    本评论观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新闻网立场。
图片报道 更多>>
甘肃白银屈盛煤矿事故已造成20人遇难
甘肃白银屈盛煤矿事故已造成20人遇难
盘点世界现役十大明星航母舰载机
盘点世界现役十大明星航母舰载机
13米高巨型花篮“绽放”天安门广场
13米高巨型花篮“绽放”天安门广场
中国首艘航空母舰正式交接入列
中国首艘航空母舰正式交接入列
日本发生列车脱轨事故 致9人受伤
日本发生列车脱轨事故 致9人受伤
沙特民众首都街头驾车巡游庆祝建国日
沙特民众首都街头驾车巡游庆祝建国日
世界模特嘉年华 60佳丽夜游杜甫草堂
世界模特嘉年华 60佳丽夜游杜甫草堂
青海北部出现降雪
青海北部出现降雪
每日关注  
鍏充簬鎴戜滑銆-About us 銆- 鑱旂郴鎴戜滑銆-骞垮憡鏈嶅姟銆-渚涚ǹ鏈嶅姟銆-銆娉曞緥澹版槑銆-銆鎷涜仒淇℃伅銆-銆缃戠珯鍦板浘銆-銆鐣欒█鍙嶉

鏈綉绔欐墍鍒婅浇淇℃伅锛屼笉浠h〃涓柊绀惧拰涓柊缃戣鐐广 鍒婄敤鏈綉绔欑ǹ浠讹紝鍔$粡涔﹂潰鎺堟潈銆
鏈粡鎺堟潈绂佹杞浇銆佹憳缂栥佸鍒跺強寤虹珛闀滃儚锛岃繚鑰呭皢渚濇硶杩界┒娉曞緥璐d换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