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1月,“滨海大道”仅仅是由海口通往秀英港码头的两车道公路。
海南有2张面孔。
一张是现世的,如麦兜形容马尔代夫般“蓝天白云、椰林树影、水清沙幼……”,有海上世外桃源的美丽。而海南的博鳌亚洲论坛又吸引亚洲各国政要亲临,使她在绝世之余,和现实还保持着某种亲近姿态。
另一张属于记忆的,烂尾楼遍地、呆坏账高筑、银行接连倒闭、投机客风行。一名受访者说,海南曾给人印象是骗子淘金的乐园,让规矩的商人心生畏惧。
4月13日,是海南建省、成为经济特区的20周年。
这20年,海南究竟发生了什么?
记者探访海南曲折的成长路径后发现,这个岛屿就像是中国改革30年的缩影,中国发展所遇到的矛盾、困惑,在海南都有呈现、并被放大。
从发展初期的盲目冲动、到楼市泡沫幻灭后金融系统崩溃,以及如今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回归。这个对自由贸易有着天生向往的岛屿,用她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自由的权利只有在成熟的社会环境中,才能创造更多财富。
从机场、码头,到海口市的街道、楼房,都悬挂着“庆祝海南建省办特区20周年”的标语。在的哥周彬眼中,没有哪一年的庆典有如此隆重,“哪怕过年也不如现在。”
而在20年前,岛内只有两条简易公路,省会海口的各交叉路口没有一盏红绿灯,座机多是手摇,农村基本不通电。
“虽然只是一个省的20年大庆,但政府最大期望是想通过庆典告诉人们,海南现在已走出低谷。”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迟福林历经海南成长的风风雨雨。他很想社会对海南有一个理性反思,只有那样海南明天才会更好。
【起点迷航】
农业优先发展战略被弃
建省之前,海南已肩负沉重国家使命,被指望20年发展到台湾同等经济水平
经度110.33,纬度20.01,随着google earth镜头不断推近,孤岛海南由一个圆点展现出3.4万平方公里的岛屿全貌。
由于特定地理位置,海南沐浴着热带海洋季风,光温充足,成为植物的生长乐园。去年海南签订的农产品销售订单达110.3亿元。海南的橡胶、胡椒、咖啡等产量占全国的近一半。
一直关心海南发展的海南省委党校副校长廖逊认为,如果海南20年前就着力发展农业和旅游业,那也就不会走偌大一个弯路。
事实上,在海南建省之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受海南省委托,为其编制的《海南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总报告》中,曾主张要利用地方独特资源,优先发展农业和旅游。
但该主张在当时的宏大背景中被迅速湮没。李永春说,当时的海南肩负更重要更沉重的国家使命,才会迫使它选择一条迅速致富的道路。
李永春是原海南省第一任省委书记许士杰的秘书,他熟悉海南过往20年的历史。
李永春说,在中国与英国谈香港问题之前,邓小平也曾想过台湾问题,不过,台湾方面称,谈统一可以,不过要等大陆经济赶上台湾再说。
“如果让大陆的经济短时间赶上台湾有点困难,邓小平当时有这样的打算,可以先拿海南做试验,使其全面开放,让海南和台湾比比。”李永春说,这就是中央决定设立海南特区的一个重要原因。
邓小平曾在1984年北京的一次座谈会流露出对海南的冀望,“如果用20年的时间把海南的经济发展到台湾的水平,就是很大的胜利。”
在巨大的开发热情下,海南的工业和贸易被给予更多关注,而农业发展沦为次要地位。
建省那年,国际著名农牧工商公司泰国正大集团曾尝试在海南发展大型养虾场。若全部建成,年产值可达12亿美元,超过当年省工农业的总产值。由于种种原因,这一计划最终被取消。
【自由港误区】
憧憬建成“小香港”
海南曾设想将海关撤出岛屿,实现境外资金、货物和人员自由进出、交换,未被中央批准
回想当年,李永春至今都惊叹海南当初开发时的心胸和气魄。他说,原海南省委书记许士杰曾有个想法惊动全国,他决定在全省范围内造香港,在洋浦等地再造几个“小香港”,使全岛成为自由贸易岛。
李永春说,当初有这种想法,是因为国家上下都倾向给海南更多自由权限。
1983年2月,国务院连续三次召集院部领导座谈,提出给海南多些自主权。次年春节前,胡耀邦视察海南时说,发展海南,不要给“棍子”,给“绳子”。
在建省的前一年,国务委员谷牧率16个部门会集海口,更是在讨论能否使海南成为类似香港那样的经济自由区,在经济上与大陆“脱钩”。
于是,原海南省委书记许士杰产生一个大胆设想,把海关撤出海南,搬到湛江。
“海南没了海关,就等于成为了一个自由港。”李永春说,那样,境外的资金、货物、人员进出就基本放开,货币可以自由交换。
一家美国报纸曾评论说:“若能兑现,确实是破天荒的最特别政策。”
但此后海南特别关税区并未获批。1993年1月,江泽民总书记对省委书记兼省长的阮崇武说,先把洋浦开发抓好,特别关税区一事不要再提。
“海南的经济基础薄弱,若获批,进口产业对原有企业会造成大面积破坏。”廖逊说,“就如一个小朋友连走路都没有学会,就想马上跑起来,那肯定出问题。”
即便如此,海南还是获得了比深圳、珠海更多的优惠政策。
1988年,国务院先后下发第24、26号文件,其中提到,海南可以自由兑换货币;境内投资者自获利年度起10年内不再补缴所得税;土地使用权出让一次性签约最长70年(深圳等地是50年)。
一个明显的区别,深圳特区建制时一直贯彻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政策。而海南可以不提以公有制为主体,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和竞争。
【开发区盲动】
洋浦开发区被指丧权辱国
各县市纷纷申请开发区,至1995年底,有104个备案。一官员称,当时开发区布局混乱、重复
海南建省后,工业开发被定为拉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力。在《海南经济发展战略》中,强调要把发展工业作为振兴海南经济的中心指导思想。
当时,老百姓中流传一句话,海南干部不是在“天上”(指出国访问和招商),就是在“地头”(指陪老板看地),平常在办公室见不到人。
海南获得各项优惠政策的同时,辖下各个县市纷纷开始要求设立开发区。
至1995年底,海南有据可查的开发区有104个。曾在海南省建设厅任副厅长的林克昌说,这些开发区真正能破土动工的则少之又少。到1997年,开发面积只有23平方公里,约占开发区总面积的2%。
洋浦开发区是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一个。
洋浦地处海南西北,有深港优势。原海南省委书记许士杰上任后,决定将30平方公里的土地开发权租给香港一家大企业———熊谷组(香港)有限公司。
当时确定这个模式是,主权范围内的事,中国说了算;企业经营自主权,管理权上的事,外商说了算。
“这样做是因为海南政府自身根本没有资金开发洋浦。”海南战略发展研究所所长傅志平说,仅仅洋浦开发区的“七通一平”,就需要100多亿元,而当时海南一年的财政收入为4.2亿元。
“当时的海南是处于这样一种环境。”李永春说,“凡是政策没有明文规定不可以干的,就可以大胆试验,大胆实践。”
但在一片“丧权辱国”的质疑声中,洋浦开发区的报告一直未被中央批准。当时海南特区的这一做法被指责为“让外商制造新的租界”。
洋浦一大批土地就这样被闲置了5年。
按照法律规定,闲置超过两年的出让土地,政府有权收回。事实上,政府并没有这样做。
原洋浦工业区规划土地建设局长夏明文说,从政绩角度讲,只要有个空架子也是好的。“由于开发规模与开发能力不相适应,不少开发区奠基后就停工。尤其是各县市各自为政,必然导致开发区布局混乱,项目重复,无规划可言。”
【房产梦魇】
人人谈房产,人人都是地产老板
房地产最热时,在岛上投资地产的企业有5000多家,林克昌说,哪怕官员参与也不算违法
林克昌已有64岁,他生命中有8年的时间在处理海南闲置积压的房产。那时他是海南省处置积压房地产工作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他说,提起房产泡沫至今都令人心有余悸,它严重挫伤海南经济的元气。
海南房产泡沫的源头始于1989年3月26日。那天,《海南经济特区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转让规定》出台,土地批租瞬时成为海南财政收入的一大重要来源。
曾在三亚市国土资源局任副局长的夏明文介绍,作为一项吸引投资者的举措,政府以较低的价格将土地大量批租出去,然后拿土地出让金投资于基础设施。
以1993年的三亚市为例,三亚政府的财政收入不过五六千万元,而通过土地批租的房地产收入则超过一亿元。
而在前一年,三亚中心城区一块4.3亩的土地,以每亩381万元成交,创海南历史之最。
由于海南在实施土地有偿转让之前,还未真正开展城市规划,所以当时找地盖房子、做项目并不难。于是,上岛找地、找项目的人越来越多。
据统计表明,在房地产最热时,岛上投资地产的企业有5000多家。那时,几乎人人谈房产,人人都是地产老板。
“哪怕官员参与也不算违法。”林克昌说。
当时有些公司只付少量的定金,通过关系拿到土地或项目的批文找买主,辗转下来,到真正的开发商手里时可能已经是第七手买主,而土地价格也可能是最初的好几倍。
林克昌记得甚至出现,有的公司好不容易抢到一个项目,结果发现那块地却是当初自己卖出去的。
为了造成供求关系紧张的假象,许多炒家囤积房产。房价自1991年下半年开始攀升至1992年6月达到顶峰。1992年1至4月平均涨幅在40%。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