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四月七日电 题:中国“改革试验田”的改革试验
中新社记者 阮煜琳
海南二十年的发展史,也是一部改革开放史。
“海南省二十年的发展,对中国的最大贡献,就是进行了一系列地超前改革。”中共海南省委党校副校长廖逊这样评价道。
位于中国南端的海南岛,曾是半封闭的边陲岛屿,经济社会发展十分落后。一九八八年四月十三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撤销广东省海南行政区,设立海南省,建立经济特区。自此,中国这个最年轻的省份被推上改革开放的前沿,开始了“摸着石头过河”的大胆探索和改革。
一九八八年,海南率先试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年,海南率先进行省级机构改革试验,实行省直管市县体制,探索“小政府、大社会”社会经济管理体制;一九九三年,海南率先实行“公司法人注册登记制度改革”,推进企业规范化股份制改造;同年,海南在全国第一个实行机动车辆燃油附加费改革;二00一年以来,海南着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农村改革、农垦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五项重点改革;二00五年,海南比全国提前一年取消了农业税。
海南在建省之初,就被赋予了“全国最优惠的开放政策和改革试验权”,在许多重大改革中开始了“先行先试”。这些改革开放的尝试为国家的相应改革创造了宝贵经验。廖逊说,回顾中国的改革开放三十年历程,无论在哪一个阶段,国家都需要一个先行一步的试验区,作为全国的改革开放的先导。海南作为省级经济特区,享有特区立法权,区情又酷似中国国情。与其它特区相比,任何改革措施,在海南行得通,对全国具有指导性意义。
而被称为海南经济特区“生命线”的改革开放,也改变了海南的命运。
“没有改革开放,没有建省办经济特区,就没有海南的今天。”海南省长罗保铭说,海南建省设经济特区二十年间,在经济社会、民生发展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变化:经济总量增长八倍;地方财政收入增长五十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了十一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七倍;城乡居民存款余额增长了三十九倍。
然而海南二十年的特区之路并不平坦。一九八八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后,海南创造过令全国瞩目的地方经济高速发展的奇迹。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随着房地产泡沫的破灭,海南经济一度跌入低谷。直到二00三年之后,海南逐步改善投资环境,逐步走出泡沫经济的阴影,才迎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繁荣。
“海南发展的二十年,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这二十年对海南而言,最大的成就是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海南发展的道路。那就是‘一省两地’产业发展战略。即努力把海南建设成为中国新兴工业省、热带高效农业基地和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罗保铭说。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全面开放格局的形成,海南经济特区的政策优势、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但经济特区的使命远未完结”。海南省委书记卫留成特别强调。
海南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基础决定了要把海南好好地发展起来,只有走改革开放之路。罗保铭表示,在中国新一轮的改革开放中,海南省将重塑特区意识,大胆试验,继续耕耘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完)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