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最近成了“红人”。据报载,继河南省鹿邑县日前举行老子诞辰2579周年公祭大典后,甘肃省临洮县近日宣布,计划投资8000万元建造“老子文化园”(见本报3月25日11版报道)。
随着首个“法定清明”的来临,“豪华公祭风”升温,不仅孔子、周公等等历史人物成为公祭对象,炎帝、伏羲、女娲、尧、舜、禹等等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也榜上有名。
清明祭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水有源,树有根,祭拜祖先陵寝,读经重史,传承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这是泽被千秋的功德;祭拜烈士英魂,缅怀革命历史,让红色精神在新时期的文化建设中起到导向和示范作用,这无疑是一件大好事;借公祭活动推动地方文化建设,发展旅游经济,这也无可厚非。
然而,在有的地方,却出现了对清明祭祀文化的误解,使得以地方政府为主体的“豪华公祭风”开始抬头,有的争先恐后地与“三皇五帝”攀亲戚:河南周口与甘肃天水“瓜分”了伏羲;湖北竹山、河北邯郸、甘肃天水和山西万荣等地“共享”了女娲;陕西黄陵和河南新郑“分食”黄帝;河南焦作、湖南炎陵和山西高平“肢解”炎帝;湖南宁远跟山西运城一起“争夺”舜帝;同一个诸葛亮,有诞辰祭、逝世祭、出山祭……出现了“伏羲东奔西走,黄帝四海为家,诸葛到处显灵,女娲遍地开花”的场面。
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以来,已经有数十个地方政府直接介入了类似的“公祭”活动。而且,公祭排场越来越大。
不仅排场大,公祭的档次也越来越高,一些祭祀活动甚至试图升格为“国字号”。值得重视的还有公祭背后的攀比之风。办一次公祭活动,建一个祖先陵寝,所费不赀,动辄成百上千万。豪华公祭盛行,折射出好大喜功的心态,也使公祭活动有沦为新的“面子工程”的危险。
还有的地方看好公祭活动对海外华人的吸引力,希望通过公祭活动吸纳海外资金。巨大的经济利益使得“公祭热”变成了“祖先争夺战”、“名人争夺战”。凡是有典可寻的名人都成了炙手可热的香饽饽,大家都争着与古人攀亲,与名人结缘,希图“借鸡生蛋”,提名气、拉投资、争利益、建功德。但实际结果却常常是古人搭了“台”,经济的“戏”却没唱起来。
《岁时百问》记载:“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这是清明节的本意,那些过度的豪华公祭活动,与中华民族崇尚俭朴的传统美德不相符,更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不合拍。 (李舫)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