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卫星的要求不能仅满足于成功发射,要知道它上去到底干了什么?”国家“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院士今天在中国科协“万名科技专家讲科普”首场报告中指出:“中国航天要把凯歌奏在应用上。”
这几年每次成功发射带来的举国欢庆都让他觉得稍微有些“过了”。两岁的小孙子学会走路了,是值得高兴的事,可是他20岁了,还要为他会走路欢呼吗?2003年以来,我国航天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数十次连续成功发射、应用卫星实现系列化、平台化发展,可靠性和使用寿命明显提高。可是我国卫星应用能力却一直落后于卫星、火箭的设计制造能力。在他看来,卫星上天能为国民经济做什么贡献?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数百元一张的卫星照片经常出现在一些省市领导的办公室里,成了件特别的“摆设”。有的领导还会兴致盎然地指着卫星照片告诉你哪里是住宅,哪里是湖泊。这让栾恩杰觉得啼笑皆非。动辄造价10多亿元的卫星并没有被充分利用,我国对于卫星的应用水平还亟待提高。
一次去欧洲航空局考察,他见识了卫星应用产业的发达。欧空局下属的一家不到100人的小企业,每年创造10多亿欧元的产值。他们到底做什么?得到的答案是“卖报告”———即对卫星图片进行分析后,极具经济价值的报告。工作人员拿出一份“报告”具体解释:例如,地球上的石油分布都是有脉络的,在这些脉络的交点上打油效果最好。他们就通过卫星对这些脉络的走势进行分析测量,然后以不菲的价格出售分析报告,且应者如云。
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国土资源调查、自然灾害监测与评价、农作物估产、城市规划、铁路建设、矿藏勘探、国土测绘、森林草场普查与规划、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都对空间技术的需求逐渐增强。但我国的卫星应用能力还不足以满足这些需求,栾恩杰认为,今年年初我国南方地区的极端天气灾害预测中,航天技术的应用就没有起到足够的作用。
栾恩杰说,中国航天应该从科研、试验进一步走向应用,建立起成熟完整的应用体系,为国民经济服务。同时,只有将卫星应用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航天事业才能真正做到可持续。(刘莉)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