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知名的学术杂志《自然》、《科学》简直成了中国科技界的GDP指标!”上海大学生命科学院副院长吉永华委员今天特别感慨地说。
对任何一个科研人员来说,能在《自然》、《科学》这样顶尖的学术杂志上发表文章,是对其学术研究的肯定。吉永华委员并不否认这一点。但是问题在于,很多高校对在《自然》、《科学》上发表文章重视过头了。
有人告诉吉永华,如果能在这两本顶尖杂志上发表一篇论文,有的学校开出100万元的奖励。最重要的是,只要有了这篇论文,不管出不出成果,这些科研人员的学术地位绝对不会受到任何质疑。
“我担心这种评价体系会把所有的名利都吸引到这上面来,导致很多科研人员不去踏踏实实地做学问,而是把心思都用到如何在这类杂志发表论文上了。”吉永华委员说。
在去年的一次评奖中,吉永华委员就遇到这样的困惑。两个候选人旗鼓相当:一个是回国时间不长的海归学者,在国际知名的学术杂志上发表了文章;另外一位,在国际上发表的文章没有那么多,但是多年来学问做得非常扎实,在业内有口碑。
最后大奖还是给了那位海归学者。“我们到底要一个什么样的科研导向?”吉永华问。他说,在国际知名学术杂志上发表一两篇论文并不代表中国的科研水平,国外的科研同行们也不会因此把中国列为他们的竞争对手。他们更关心的是中国在这个领域的科研群体能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准。
“我真担心这种导向会引导我们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不去扎扎实实做学问。”吉永华说,“毕竟,一两篇文章并不能构成中国的科研体系。我们需要的是更多埋头在一线认真做学问的科研工作者。” (原春琳)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