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工资收入是多数社会成员的主要收入来源,这一收入在GDP中的比重下降,说明众多国民尚未同步享受到经济成长的成果
2003年,从西部一所重点大学毕业工作才一年的胡兰,在西安过着优哉游哉的生活。她的第一个月工资是2314.2元,感觉钱还很经花。“一有空就和朋友在家弄火锅、看碟,生活算是小资了。”胡兰说。
睡在她上铺的“姐妹”,大学一毕业就去了北京。2003年,在家人的资助下,买了一套位于北三环附近的房子。虽是小户型,却也还住得乐和。那时,“房奴”一词还未诞生,如果愿意在北京的通州买房,价格也不过两三千元一平方米。
2007年,胡兰也来到了北京工作。但此时,买房似乎成了大学时夜谈会里的童话。虽然胡兰的家人同意资助她10万元,自己这些年也攒下了20万元,可是随便看中一套房,要是买下来都会变成个“百万负翁”。
国家财富的剧增
而在这5年间,中国的国家财政,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从负债累累的赤字财政,变为真正富足的“财神爷”。
在去年年底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财政部部长谢旭人预期,2007年全国财政收入将超过5.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0.7%。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将突破20%。
事实上,中国的国家财政进入了一个连续的高增长期,增幅连续保持在20%以上,约为GDP增幅的2倍。
这样的境况让人很难想象,5年前的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5次会议时,财政部还对央行欠债1582亿元。
改革开放以来至1995年之前,中国的财政收支除了1985年出现过盈余外,其余年份都是赤字。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对财政透支”,所以,此后中央财政的所有赤字都通过发行国债方式来弥补。但对历史形成的透支和借款却未提出,也未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
1995年以前的财政赤字,除了一部分依靠发行国债外,其余的都是通过向央行借款解决,结果截止1994年年底,财政累计的借款高达1582亿元。
双方的这起纠纷最终在2003年10月23日,被提交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第5次会议上讨论。虽然在这次讨论中,未能形成彻底解决这笔财政欠债的办法。但这个罕见的、没有引起多少关注的债务纠纷说明了一个历史事实:那时的财政部不像外人想象的那样有钱。
中国的财政收入状况,要从中央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两个方面来看。1994年以前,中国的财政状况在王绍光、胡鞍钢的《中国国家能力报告》中被描述为“弱中央,强地方”的格局。
此后,历经数次税制改革、财政收支体制的调整,中央财政收入迅速扩大,地方财政收入占比不断下降。
对出口退税机制的反复改革,可以作为一种参照:2004年,一改过去退税由国家全额负担的状况,将超基数退税由中央和地方按75:25比例负担。
但事实上,地方财政收入同样在高速增长。
2007年财政收入情况报告中的统计数据显示,北京、上海等传统大城市都有不错的表现。
北京市财政局公布称,2007年,北京市地方财政收入达1492.6亿元,较上年增长33.6%。至今,北京的财政收入年均增长已经连续13年保持在20%以上,去年北京平均一个月的财政收入就超过1995年全年的财政收入。
2007年,上海地方财政收入总量首次突破2000亿元大关,创下十年来的次高值。
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的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土地——源于杭州上海等地的土地储备制度,使各地地方政府学会了将土地作为巨大的财富源泉,“土地财政”一词不胫而走。
当然,税收总量的迅猛增长,是拉动财政收入增长的主力。自1998年以来,中国的税收保持着近乎两倍于经济增幅的高速增长,1998年至2006年的年均税收增长率为经济增长率的1.7倍。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预测:“综合考虑2008年减税和宏观经济形势,2008年财政收入增速仍有望保持20%以上”。
国富民也富?
去年7月2日,中国劳动学会的论坛上,公布了一个“好消息”:中国职工工资总额和职工平均工资连续4年实现两位数增长,扣除物价因素平均年增长12%,为改革开放以来职工工资水平增长最快时期。
这个“好消息”招致一片热议。
7月2日到7月9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全国29个省区的1064人进行网络问卷调查,调查表明,高达85.4%的人感觉自己低于12%这个年平均工资上涨幅度,有明显的经济压力。
2005年,为了给孩子一个宽敞明亮的家,兰州大学的副教授杨芳和爱人商量后,终于下决心购置一套商品住宅。房子从购置到装修完成,花费42万元左右,其中购房款为33万元,简单装修用去约5万元,再加上购置家具以及必备的一些电器设施,又花了4万余元。
这次的购房行动,夫妻俩不仅把多年的积蓄全部投入,另外还向亲戚朋友借了近8万元,银行贷款7万元。这对夫妻的工资年收入在7万元左右,面对房子和孩子的花销,已经觉得力不从心。
民众的这种感觉一方面可能是由于物价的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2003年以来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近5年这个指数年均增长约3.1%,2008年1月同比上涨7.1%,创下了近11年来的新高。
物价不仅考验着很多人的钱包,甚至影响到年轻人的爱情指数。在北京,一对相爱多年但积蓄不多的外省年轻人,今年不得不第二次推迟婚期。结婚意味着戒指、摆酒席、婚纱照。两人又都来自农村,传统的家人对结婚的一些“必经程序”不容马虎。如今,当地光是“礼钱”的标准,就已经从2002年时的1000元涨到了1万元。当地人说,不是现在的姑娘挑剔了,而是1000块钱现在就够买双好鞋。
另一方面,挤占居民财富的是大幅增长的税收。1月10日国家税务总局计划统计司司长舒启明,在该局的新闻发布会上中称,2007年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实现个人所得税收入3185亿元,在2006年基础上增加了29.9%。
国民的收入并没有与国民创造的财富保持相应地增长,并不是一种感觉,有数据作为证明。
工资收入,是衡量国民财富状况的一个重要参数,2007年世界银行发布的报告称,中国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呈持续下降态势,已经从9年前的53%下降到2006年的41.4%,远远低于美国57%的水平。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的另外一份报告也支持了类似的结论。该所副所长刘尚希的研究结果显示,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1983年,中国城乡居民的工资收入占GDP比重一度从42.1%上升到56.5%,但此后却持续下降。直到2005年已经下降到36.7%,较最高比例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
因为工资收入同时也是多数社会成员的主要收入来源,这一收入在GDP中的比重下降,说明众多国民尚未同步享受到经济成长的成果。
除了国家财富与个人财富之间存在差距,中国不同阶层的群体对财富的感觉也差别很大,包括垄断企业的职工与一般企业职工;一般企业中的劳工与资方;城市居民与农村人口,农村常住人口与外出务工人员,城市中的公务员与事业单位职员,普通职员与领导干部等等。
按照学者的分类,当今中国社会被分为9大阶层,财富的分配在这些阶层中,呈现出一种复杂的不均衡。
根据世界银行的另外一项计算,2005年中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是0.447,在世界范围内贫富分化已经相当严重。
实际上,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开始采取措施减轻民众的经济压力——特别着力于与民生相关的改革。
比如,个税起征点从1981年以来的800元,调整为2006年1月1日起的1600元,再调整到2008年3月1日起实施的2000元;在农村,沿袭两千年的农业税被废除,农民负担减轻;2006年,公务员加薪等等,但效果仍需观察。(房煜 余佼佼)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