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南方省市的抗灾工作已经全面转入灾后重建阶段,对极端气候条件的反思成为今年两会代表讨论的热点话题,尤其是把雪灾问题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更是引起了各界的关注和响应。
其中,交通运输业在应对突发自然灾害中所起到的桥梁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由于雨雪冰冻灾害造成的交通阻塞,运输行业该如何在抗灾救灾中发挥作用,很多两会代表、相关专家学者都各抒己见。
铁路建设仍需大发展
北京交通大学运输经济研究所所长欧国立认为,从交通运输结构来说,各种运输方式当中,轨道交通应该是大力发展的交通运输方式。
首先,尽管今年雪灾中铁路交通一度受到影响,而铁路这种轨道交通方式实际上是受外在天气影响最小的运输方式。
如果轨道交通不受电的影响,比如说通过内燃等牵引方式,这次雪灾中铁路交通就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而且即便出现故障,铁路的恢复也是比较快的,内燃机车调去,铁路也就随之畅通了。而公路运输不同,仅排除积雪就需要很长时间。
其次,抛开冰雪灾害,轨道交通实际上也是非常环保的交通方式,在能源的利用,尾气、废气的排放和公路交通相比都有很大的优势。
数据显示,在五种交通运输方式当中,尾气排放最大的是汽车,占80%以上。绝大多数尾气排放都来自于汽车,而铁路是最小的。从节能减排的角度分析,发展轨道交通也是有利于环保的。
“而这次南方冰雪天气的意外自然灾害,使春运过程中的交通运输问题被放大,中国铁路建设的步伐仍需加快。”欧国立对记者强调。
目前广州站春运高峰日发送旅客接近20万人,全国铁路网中这样的客运站不在少数。尽管如此,当民工流、学生流、探亲流积聚在铁路上时,铁路网的发展远远跟不上这种增速。
值得期待的是,2007年10月31日,国务院原则通过了《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将2020年我国铁路里程由原定的10万公里增加到12万公里以上。到2010年,时速200公里以上的客运专线达到7000公里,快速客运网达到20000公里以上。
“铁路跨越式的发展需要一个周期,现在很多铁路正在开工建设,到2010年,全国铁路路网将有一个爆发性的突变。”有关专家表示。
交通网络应完善
“缓解春运客流高峰,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需要整个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仅只是铁路的规划和建设。”欧国立进一步指出。
在综合运输体系内,各种运输应实现共存共荣,各种交通资源应实现最优整合和利用。“交通建设要统筹规划,合理安排,扩大网络,优化结构,完善系统,建立通畅、安全、便捷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
由于价格、运输特点、抗灾害能力等原因,铁路始终是人们出行的首选。尽管我国已经形成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网络和四通八达的民航航线,但截至目前,铁路依然担负着交通运输的重任。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农村与产业社会学研究室研究员王春光也提出应尽快构建一套完善的交通体系的建议。如果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四大运输方式之间能建立一套长期持续性的统筹协作机制,从规划到运营都能及时沟通,立体互补,包括春运在内的运输管理效率与运营效率必将提升。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刘克崮关于应对雪灾加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提案刚放在网上,其提到的完善全国性交通网络、形成应对突发灾害的综合交通体系的问题,即得到热评。
他指出要做好全国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管道运输等基础设施的统筹规划和建设,在两地之间要规划建设多条运输通道,形成路网,建立应急状况下同种运输形式和不同运输形式之间的应急替代和分流机制。
同时,要加强交通防灾应急战略储备,如铁路方面增加必要的内燃机车,在车站配置独立发电机组等。此外,在其他方面也要加强应急准备,如高山通讯基站要备有应急发电柴油机等设备和物资。
在作好基础设施的科学规划和建设的基础上,还应提高抗风险能力。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作好能源、交通、通讯、城市公共设施的统筹规划和论证,形成协调配合和应急替代格局。要考虑雨雪、冰冻、台风、高温、大雾等极端天气,全面提高规划和建设标准。
跳出铁路寻找出路
南方的雪灾造成大量人员在广州火车站滞留,其中不可忽略的因素是大量人口在珠三角、长三角等重要区域聚集之后在春运期间的回流。突发自然灾害带来的社会问题的破解还需要跳出铁路寻找出路。
改革开放以来,以深圳、珠海等沿海经济特区为代表的珠三角、长三角经济迅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蓬勃兴起,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入东部沿海地区,形成了客流方向单一明显、集中时段爆发的“人口流动”。
对这种现象,欧国立指出,交通运输是一种即时性的行为,在规划和设计时会有运输峰值(即一条线路最高能通行多少车流,最多能通行多少对列车)。但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使最初设计10年后出现的峰值可能在1~2年内就能达到,产生了运输当中供和求的不平衡,
基于此,南开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老师李兰冰提出,我国交通网络布局应该充分注重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经济发展布局相适应。其一,注重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之间的协调与管理。其二,挖掘交通运输网络中的运输瓶颈,进行重点建设,保障网络畅通。其三,考察客流以及货流的方向、流量,进行相应的交通基础设施规划。(黄明明)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