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政协委员余争平:用科学解除公众磁悬浮疑虑

2008年03月10日 09:06 来源:科学时报 发表评论

  3月7日,东方卫视播出了上海市市长韩正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沪杭磁悬浮上海机场联络线工程进展的报道。韩正表示,目前磁悬浮工程项目处于听取意见阶段,将由来自全国的专家对各种意见进行充分论证,然后还要进一步听取各方意见,该工程不在上海确定的2008年全市重大工程之列。

  而接受科技部和上海市的委托,对沪杭磁悬浮上海机场联络线工程中电磁辐射影响进行系统测评的,是电磁辐射研究专家、第三军医大学教授、十一届政协委员余争平。日前,《科学时报》记者就电磁辐射对人体及环境的影响等问题采访了余争平。

  科学测评结论将决定工程走向

  “我们目前正在对上海磁悬浮高速交通系统的电磁辐射进行系统测评。最近刚刚完成初步的现场测评。”余争平说:“这一系统测评包括磁悬浮电磁辐射对环境、车辆、职业暴露和居民健康有没有害,或危害到什么程度。沪杭磁悬浮上海机场联络线工程将根据我们的测评结果,在继续建设、进行改造或停建中作出选择。”

  沪杭磁悬浮上海机场联络线工程上海延长段曾遭到沿线居民强烈反对,他们以各种方式表达不同意见。经过8个月的优化,相关部门于2007年12月29日在网上公示延长段修改方案,但此次公示再次遭到居民们质疑。他们担心磁辐射和噪音污染,认为防护间距30米,与已通车的磁悬浮示范线50米标准不符,与德国300~500米的标准更相差甚远。一方面要解决日益突出的交通压力、以高速交通来连结和带动长三角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是居民对居住环境和自身健康的担心。双方的分歧让沪杭磁悬浮工程几度起落。

  “磁悬浮在国外都是实验线,它不载客的。只有中国有条商业营运的示范线,将来可能还会在其他地方推广。德国、法国都有成熟的技术,也比我们有钱,他们为什么没有建磁悬浮?问题就在这里,国际上没有先例,也没有磁悬浮人体暴露的相关测评研究,老百姓的担心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就是要用中国人自己的测评数据作出回答,判断这一工程目前的方案到底可不可行。告诉居民有无危害,如果有,危害有多大,在什么样的范围内安全等问题。这是科技部的一个项目,万钢部长一再强调在高新技术的引进和产业推广中,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要用科学数据来说话,以科学的态度回答民生问题。因此我们也觉得肩上的担子很重。”余争平说。

  余争平说:“我们这个课题组12个人,在沪杭磁悬浮线上连续工作了75天,在实地运行当中进行测量,目前已经获得7万多组数据,初步完成了数据采集工作。下一步要进行数据整理、统计和分析,为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会在今年下半年或年底给出结果,回答老百姓的疑虑。我们引进这一技术,将来还可能在更大范围推广,因此应该作出科学的判断和评价。沪杭磁悬浮工程一定要等到科学结论出来之后再决定下一步的措施。也体现我们重大工程建设决策的科学性。决策部门不懂的就要进行论证、要进行咨询、要进行科学的测评。科学技术要服务社会,服务经济建设。”

  对付“隐形杀手”已有成熟办法

  “磁悬浮的主要危害就是电磁辐射,电磁辐射又被称作‘隐形杀手’。如果不借助科学仪器,我们是感觉不到电磁辐射伤害的。而且,电磁辐射一旦对人体造成伤害是很难弥补或挽回的。”余争平说。

  “从医学生物学研究的角度讲,电磁辐射危害人体的主要靶点是神经系统、视觉系统、生殖和内分泌系统。”余争平介绍说,国际上已经比较肯定电磁辐射是恶性肿瘤、生殖功能异常、神经系统疾病等多种疾病的诱因。世界卫生组织在1997年就已经宣布电磁是继水污染、空气污染、固体垃圾污染之后的第四大环境公害,并呼吁世界各国联手对其进行治理。

  据介绍,手机、微波炉、高压输电线、手机基站、电视塔、某些医用仪器都会产生电磁辐射。电力系统员工和IT行业工作人群都是电磁辐射的暴露群体。“但电磁辐射的伤害和人体在此环境中暴露的强度和时间有关。手机辐射到底有怎样的影响,取决于该手机的品牌和型号。早期的手机(大哥大),发射功率比较大,我们都检测出一些阳性的结果。随着通信技术和电磁感应等工艺的进步,现在的手机终端的发射功率越来越小,基本上都是毫瓦、微瓦级的,对一般的健康群体是没有影响的。以前的手机发射功率都是以瓦为单位,可达数瓦。早期手机使用者中脑瘤的发病率较高,这是有科学统计数据的。”余争平说:“但手机安全问题至今还没有一个肯定的结论,很多问题要通过一段时间人们才能逐步认识,有些影响也要过一些时间才被发现。手机出现的时间也不长,还需要进行更多的探索。”

  据介绍,国外作过磁悬浮对环境影响的测评,但因为没有商业运营,没有进行过职业暴露的测评。“在工程技术上,目前有一些防护措施可以减轻或避免电磁辐射的危害。如果我们的测评结果是磁悬浮对环境或个体有一些危害,我们也有一些补救办法。比如建议修改现工程方案,对车体、车厢或沿线采用一些特殊材料进行防护。以前的研究中也做过,有一些成熟的办法。”

  从“85急救针”到获国家大奖

  余争平出生于湖北黄梅县,他16岁那年正是恢复高考第二年,幸运地考入军校并成为第一批军医大学毕业生。在攻读硕士时,余争平的导师欧阳子倩教授评价他说:“这个年轻人有惊人的能量。”

  在欧阳子倩的指导下,余争平等人成功研制出“85急救针”(一种针对氰化物中毒的急救针,因于1985年定型,命名为“85急救针”)。因为氰化物在电镀、冶金行业等很多领域都要用到,每年我们国家都会发生几百例氰化物中毒事件。此项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并用于装备部队。

  1999年,第三军医大学承担的一项事关国防建设安全的重大军事课题的首席科学家宁竹之教授突然因病去世,学校经过慎重研究,决定让当时参与这项研究、正在国外深造的余争平提前回国主持这项研究。余争平立即应召回国,接手这项任务。2002年,余争平主持完成了性能优于外军的某型防护材料的研究,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整体技术跻身国际先进行列。该项目很快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随后开始申报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申报评选时,学校领导和专家组一致认为余争平是这个项目的首席专家,完成了这个项目2/3的工作,作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是名副其实的第一完成人,余争平却坚决不同意。2003年,该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时,人们看到获奖名单上余争平是第二完成人,第一完成人是已经去世4年的宁竹之。

  基金是支持基础研究的最好形式

  余争平现为第三军医大学军队劳动卫生学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全军和国家多个重点项目首席专家,也是国家重点学科预防医学的学术带头人之一,由国家卫生部推荐担任世界卫生组织产业医学专家委员会唯一的中国籍委员,并担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中国生物电磁学会等3个国家一级专业学会常务理事和国内外6种专业杂志编委。

  他承担过多项基金项目,也是基金委生命科学部的二审专家。余争平说:“1996年博士刚毕业,就得到过基金项目支持,当时真有雪中送炭的感觉。在我国的科研经费分配体制中,‘973’、‘863’等各种资助方式都行之有效,但它们有不同的侧重,要解决的问题不同。我个人认为,支持基础研究的最好方式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研究有其自身的规律性,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一个项目都成功,如果对一个探索性的基础研究投入过多,可能会浪费我们一些珍贵的科研资源。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支持数量最多的面上项目和大部分重点项目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层面的问题。”(作者:张双虎 )

编辑:葛嘉】
请 您 评 论                                 查看评论                 进入社区
登录/注册    匿名评论

        
                    本评论观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新闻网立场。
图片报道 更多>>
甘肃白银屈盛煤矿事故已造成20人遇难
甘肃白银屈盛煤矿事故已造成20人遇难
盘点世界现役十大明星航母舰载机
盘点世界现役十大明星航母舰载机
13米高巨型花篮“绽放”天安门广场
13米高巨型花篮“绽放”天安门广场
中国首艘航空母舰正式交接入列
中国首艘航空母舰正式交接入列
日本发生列车脱轨事故 致9人受伤
日本发生列车脱轨事故 致9人受伤
沙特民众首都街头驾车巡游庆祝建国日
沙特民众首都街头驾车巡游庆祝建国日
世界模特嘉年华 60佳丽夜游杜甫草堂
世界模特嘉年华 60佳丽夜游杜甫草堂
青海北部出现降雪
青海北部出现降雪
每日关注>>更多
【关于我们】-【 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图片库服务】-【资源合作】-【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有奖新闻线索:(010)68315046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备05004340号]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1024*768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