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或许是个过于宏观的概念,但却必然在未来数十年内,于细微处影响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
这或许是个阻力重重的变革,但却必然使中国在进一步发展和改革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大部制,这个内涵丰富的词汇,在十七大后进入公众视野,重构中国政府权力架构的预期,使它承担起吹响中国新一轮行政体制改革号角的重任。
大部制改革时机成熟
“大部制,将成为下一轮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的龙头。”
2007年上半年的一天,在北京大学的讲坛上,61岁的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以这句话开始他的讲演。当时,台下众多的听众,对大部制这个新词汇,还知之甚少。
几个月后,这个当时被外界认为是纯学术猜测的想法,被官方以最高文件的方式证实。
200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被郑重写入近3万字的十七大报告。
今年3月,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将正式提交全国人大审议。
汪玉凯因此成为媒体追捧的大部制改革专家。
“我搞了几十年的政府改革研究,通过我的观察和思考,目前,推进大部制改革的时机已经成熟。”汪玉凯说。
避免职能交叉多头管理
大部制,这个在十七大后才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在中国人听来还有些陌生的新词汇,30年前已经是欧洲各大报章的热门话题。
被中国人熟知、素以铁腕著称的英国保守党领袖撒切尔夫人,在1979年上任伊始,就将改革英国政府机构列入她的工作表,大部制的思路,正是在其实践中逐步明确。
所谓大部门体制,或者大部制,就是在政府的部门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业务范围雷同的事项,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统一进行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
“目前,社会和经济范围内,我们的政府机构职能交叉的问题比较突出,直接影响到我们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现在基本到了不改不行的地步了。”汪玉凯说。
一个事实是,大部制从去年10月写进十七大报告,到今年3月草案提交全国人大审议,仅仅用了5个月的时间。
“这说明,最高层对这个问题,早有考虑,已经下定了决心。”汪玉凯分析。
人事安排成改革难点
这并不是一个容易下定的决心。
对中国政府的管理机构稍有了解的人,都会对其复杂的架构和庞大的组织体系记忆深刻。
“我简单数了数,国务院各部委、直属机构、办事机构、事业单位,至少有70个。”中国人民大学的毛寿龙教授说,他所带领的课题组,曾在2004年,受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的委托,做过一个名为《未来十年的政府改革框架》的课题研究,在成果报告中,提及政府机构改革的方向,毛寿龙的建议也是,进行大部制改革。
向来争论不休的学术界,在这个问题上,观点出奇的一致,“虽然有一些不同的声音,但都是改善性的质疑,而不是否定性的。”毛寿龙称。
改革的阻力,显然并不来自于学界。
“要将几十个部委,缩减成十几个,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多出来的部长们怎么安排。”汪玉凯称,这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人事,始终是改革不可回避的难题。
“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国务院40个直属部委,一下子减了11个,力度相当大,改革前,中编办等部门的负责人和每一个部长谈话,就谈三句话,叫部长回答三个问题。一个问题是,你看你这个部,下届政府还要不要;一个问题是,要的话,你最少需要哪几项职能;第三个问题是,根据这些职能,你要多少人。据说一轮谈下来,没有一个部长主动要撤销自己的部。”
部长们的反应,其实很好理解,每个部委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也都有各自的利益。“这种调整涉及到很多利益的问题,受到一些部门的抵制和反抗,这是政府机构改革的最大难点。”汪玉凯说。
即便面临众多阻力,大部制改革还是被本届政府提上了日程。“就像生小孩一样,这是一个必经的阵痛,早经历比晚经历好。”汪玉凯称。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