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3月5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3月5日发表文章说,中国“两会”在浓浓的民主议政氛围中召开:首先是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对“雪灾论战”做出回应,就广州市政协副主席郭锡龄炮轰铁道部事宜阐明了“有批评权”立场,确立了民主参与的语境;其后,各大门户网站纷纷推出了诸如“向总理进言”、“网民议政”等栏目,得到了人们的热烈响应,使曾经遥不可及的“两会”平民化了许多。这是中国民主进程中可圈可点的一个举措,体现了“高度关注民生,关注社会新阶层的利益诉求”的会议宗旨。用政协主席贾庆林的语言表达,就是提供了“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的渠道。
文章说,网民在中国是个特殊群体,既不像有人说的“是一群整天就知道拍砖骂娘的人”,又不像有人自诩“民意代表”那样具有强烈的使命感,他们判断问题的方式大都由感性而来,这就注定了网络是个“情绪化”渲染的空间。实事求是地说,今天的互联网越来越像一把双刃剑,在加速了普及新知、传导信息的同时,也露出了严苛的一面。各种不同的声音汇聚在一起,经常形成一种浩大的声浪。尤其在现有的社会形态下,显得异常恢宏而嘈杂,以致有人曾经发出感叹:“以前没有网络的时候多好啊!”
据统计,目前中国的网民总数已达2亿多人,虽然这个数字与近14亿人对照微不足道,但毕竟是个囊括了社会所有阶层的特殊群体,各种观点碰撞产生出了很多真知灼见。比如厦门“PX项目”、“华南虎事件”等争论都是在网络上开始的,最后传播到纸媒和电视广播,在举国上下构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舆论风潮。
文章说,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目前民主监督在中国的运行方式很有创意,特别是近几年来,人们不仅可以看到一些政协委员“炮轰”相关政府部门,还经常看到网民向个别“不作为”的委员“拍砖”,以促使他们积极参政议政。网民监督委员,委员监督政府,政府监督网民,这种互动形式的“循环”正趋于良性发展,并逐渐形成了中国式的民主议政特色,尽管其中不乏有人被动接受,终究是不可忽视的社会进步现象。
而现代社会有了网络传媒对权力的监督,对参政议政者无疑是无形的压力,亿万个网民在注视着他们的一言一行,这就要求他们必须言之有物,必须对事实负责,同时也必须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和网民的挑剔,否则就会遭到“现世现报”,至少他们的亲朋好友可以在网上看到世人的公正“裁决”,他们想“不作为”都难。
然而,这不等于说自此以后网络就成为督促某些人参政议政惟一动力,如果是这样,决策者只要上网就可以解决问题了,那还要政协委员干嘛?事实上,网络监督的兴起正是因为许多丑恶的社会现象普遍存在,一些社会矛盾日益突出,一些主流媒体报喜不报忧,某些建言者装聋作哑而导致的。以“华南虎事件”为例,如若没有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华南虎”或许早已成为当地的政绩标志也没准儿。
文章认为,不管怎么说,作为一种自由与互动的公共表达平台,网络在中国显示出了巨大的作用和潜力。令人欣慰的是,时下有许多开明的官员正在利用互联网广泛征求民意,深入了解民情,他们已经从形式走出了实质一步。而共商国是的“两会”,也在千方百计地在为民众提供“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的渠道,并时刻接受网民的监督。这样的选择在表明中国参政议政空间进一步扩大的同时,也充分证明了决策者的清醒与豁达,因为古今中外的实践经验都昭示着一个至纯至真的道理——只有民心才是政权“合法性”的基础。 (王龙)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