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中国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称,在出台的一系列的政策施行后,中国的房价调控已收到初步成效。 中新社发 任卫红 摄
|
2月26日,中国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称,在出台的一系列的政策施行后,中国的房价调控已收到初步成效。 中新社发 任卫红 摄
|
房价为何虚高不下?
2006年以来,我国房价呈现持续迅猛上涨的态势。在过去两年中,中央也频繁出台各种政策,试图调控过热的房地产市场供求,稳定房价水平。但是,各项政策并没有真正起到控制房价的作用,反而带来越调控房价越高的尴尬景象。
为什么中央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措施不仅不能对症,反而在“帮倒忙”呢?这与我们现行的房地产开发体制以及国家对房地产业的定位误区,都有密切的关系。
现行的房地产体制,是由地方政府垄断土地供给,开发商垄断房地产开发,居民只能从房地产开发商手中购买商品房,政策不允许居民自行建房。这是一个非常不合理的体制。由于这个制度设计上的原因,地方政府、房地产开发商、炒楼机构(含中介)和个人等,通过对房地产流通的操控,轻而易举地获得暴利,但他们都不是房屋的生产者;商业银行的深层介入,更为房价高涨提供了充裕的资金保证。另外,国家把房地产业列为支柱产业也是认识上的一大误区。
高房价的危害
高房价、高地价形成社会两极分化,开始打破我们过去形成的正常的价值观。由于土地、房屋成为能够聚集社会财富的“聚宝盆”,所有的流动性资产,包括货币(表现为通货膨胀)、科技成果、人类精神财富等,都处于极度贬值的状态。包括联想集团、海尔集团等知名科技企业,纷纷挺进房地产业,有条件的居民则通过炒房获取土地增值收入,形成了“全民炒房”的局面。更为严重的是,这种把社会资源主要配置在房地产业的政策,不仅危害到我国的耕地资源保护,也深深地挤压了其他产业以及关系国家未来命运的教育、科技的发展空间。
高房价支撑的房地产投资过热,有可能将我国经济拖入过热泥潭。当前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迅猛,但这种增长很大程度上是受房地产投资为龙头拉动的。
房价上涨还引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造成社会财富的大范围转移,严重威胁了低收入人群的基本消费能力。只有根本控制房价的过度上涨,以及由此产生的过度投资和投机活动,才能抓住根治通货膨胀的“七寸”。
住房新政有望实现“住有所居”
值得期待的是,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住有所居”的思想。这可以说是对过去片面强调房地产业拉动经济增长的彻底“革命”。当然,对“住房民生”的解释也是非常重要的。“住有所居”一方面要体现居民人均住房(不是囤房)面积的提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体现住房消费支出在家庭支出中比例的逐步下降。
2007年11月19日,温家宝总理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发表演讲答问时说:“如果提起人民生活,我最为关注的是住房问题。”对于如何解决中国的房地产问题,温总理认为应该在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前提下,采取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市场调节三种方式扩大供给,并特别强调,“经济适用房大多数是面向中产阶级的”。民众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对住房新政充满了希望。
房价转折点是否来临?
2007年末以来,不仅深圳、广州的房价都出现了下跌,二手房成交量的不足导致各地中介企业纷纷破产,深圳市政府2007年12月推出的6块居住用地也罕见地全部流拍。这些现象的出现,开始打破中国房价“只涨不落”的神话,但是否意味着虚高的房价有下降的可能?中国楼市是否出现了转折点呢?
从长期来看,房价的理性回归,已经成为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大趋势。这个趋势能否在2008年实现呢?我看既有乐观的因素,也有很多令人不安的因素。
房市转折点是不是真的来临,最直接的因素,还是要取决于2008年上半年甚至一季度商业银行放贷能否把住口子。不仅投资、投机性购房严重依赖银行信贷,房地产开发商捂盘囤售,也主要依赖银行的信贷资金支撑。所以,一旦商业银行对房地产“开闸放水”,则不仅投机性买盘蜂拥而至,开发商也会挺起捂盘囤积的腰杆,所谓消除泡沫、房价理性回归的企盼,将会成为水中月、镜中花。(文/曹建海)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