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评论版就广东省政协委员孟浩驻扎深圳火车站地铁出口蹲点捉贼一事发表了评论,看后觉得还有话要说。
孟委员之所以想到自己动手来捉小偷,难道仅仅是为了他丢失的6000块钱?显然不是。因为从时间成本角度分析,孟委员一天的蹲点时间如果使用得当,完全有可能得到超过这笔钱的回报。而从社会分工的角度看,由于捉贼非孟委员本行,也就难怪他一无所获。其实,从事后他提交给深圳政府部门的报告看出,他的最终目的主要是借此认真调研一番当地的治安情况,并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为政府建言献策。
透过孟委员的政协常委身份,我们发现,原来除了高坐在庙堂之中听听报告、发发言,政协委员其实也可以走到田间地头、亲历社会的犄角旮旯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这恰恰更加彰显了政协委员作为一位民意代表的问政本色。
什么是我们期待的问政本色?从孟委员身上,我们至少可以看到三个方面的体现。
首先,问政未必都需要运用复杂的专业技能才能实现,但一定少不了像孟委员那样的“较真”。钱被小偷偷走,一般人最多也就是报警,更多人则会选择自认倒霉、下次绕道而行。孟委员却选择知难而上,非要捋起袖子来蹲点捉贼。我们仿佛看到的不是一个西装革履的政协委员,更像是电视上那个憨厚的许三多,噘着嘴巴,挺着、扛着也要把一个别人早就放弃的“死理”纠缠到底。可是我们应该欢迎这样的“较真”,没有这股子倔劲,很多问政的念头恐怕很快就被所谓的“常识”、“惯例”给憋死在肚子里。所以,问政第一本色,就是要“较真”,甚至敢于“较劲”。
问政不仅要能够在人人见怪不怪的地方发现问题,还要做到“见微知著”,善于用“放大镜”来放大问题的尺度。孟委员从一个局部地区小偷活动的猖獗看到深圳的治安问题、从失效的摄像头看到警方的疏懒、从人人可见的“可疑人物”在警方监控之下的隐形看到借鉴香港等地的巡警制度的必要,这就体现了问政不同于一般普通人观察问题的视角。在这个事情上,孟委员的工作是到位的。
问政第三本色,恐怕是我们较为陌生的方面,那就是发挥“聚光灯效应”。一般民众哪怕发现了问题,可能在日益庞大、复杂的官僚体制面前无法将需要表达的信息传达到决策部门;而作为民意代表的委员们,由于具备特殊的政治身份和法律赋予的监督职权,容易引起被监督者的重视。可是,我们习惯的传统做法往往是通过内部管道传达这类信息,直达某些领导的办公桌。而孟委员选择的是邀请媒体的参与,把问题充分曝光在媒体和大众的“聚光灯”之下;也正是这种做法,引起了一部分政府官员的不快。然而,成熟政治社会中的问政,其实很多时候也需要某些“政治行为艺术”表演,从那些声势浩大的造势活动、你来我往的政见辩论,到代表们领着一群记者“逛”街头的菜市场、听路边的大妈抱怨生活艰辛,其中谁能否认有“秀”的成分?可是,另一方面,这样的“走秀”,可以拉近民意代表和大众的距离,从一个“民”的角度来指出问题,而不是从一个“官”的角度来内部消化问题。更重要的是,媒体的参与,民众的关注,往往能够给予一个问题更加强大和持久的关注力度,有益于形成良性问政的制度互动,而问政的直接指向就不再是“对上级领导负责”式的督办,而是对大众负责的群众监督、社会评议。毕竟,像治安这类的问题,生活在当地的一般群众肯定比坐在层层保护的大楼里的官员们更有发言权。
从上述三个方面来看,孟委员的“捉贼”事件应当是一次成功的问政。(王钢懿)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