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月下旬,原江苏省副省长仇和到云南昆明任市委书记才两个月,但这两月来,“仇和”与“昆明”两个关键词却频繁并现于全国各大媒体重要位置,仇和到底在昆明做了些什么?
从全国“最富争议的市委书记”到如今昆明“一边倒”的支持率,究竟是仇和这些年的铁腕改革得到了客观认可和公正评价,还是他终于在政治上成熟稳重了?
本文从仇和入滇两月的所作所为和昆明当地的反响入手,针对性地记录个性官员仇和这一次意义深远的升迁南调,试图解读仇和或将对昆明未来的影响。
2007年12月下旬,一则“特大新闻”在昆明政界和坊间同时流传:江苏省副省长仇和将到昆明,接替原市委书记杨崇勇任昆明“一把手”。
新闻之所以成为“特大”,是因仇和此人太过“著名”——这名此前与云南、与昆明毫无瓜葛,却在海内外被焦点关注多年的“铁腕人物”、“最富争议市委书记”空降春城,对于昆明这座一向性格绵软、节奏悠缓的边陲省会城市来说,像一勺滚油浇到一锅冷水中。
绵软昆明迎来“铁腕书记”
12月28日上午,前期传言得到证实。
这天,昆明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干部大会。在会上,受中共云南省委委托,省委副书记李纪恒在会上宣布了中共中央和云南省委的决定:“仇和同志任中共云南省委委员、常委,昆明市委委员、常委、书记。”
在宣布任职决定后,仇和发表了就职演说。演说中除一如既往地频繁使用排比句、祈使句、成语外,更加激情飞扬、意切情真——
“我从未来过云南、到过昆明,现在已经成为云南人民、昆明市民的一员。不来则已,一来就扎根,将与大家长期共事、处事、谋事、办事,一定会和大家成为永远的好同事!
“从现在开始,我愿做一名合格的‘纤夫’,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掌舵指向,与昆明各族干群一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拉动昆明市这艘‘巨轮’快速平稳前行……”
仇和的演说稿次日全文刊登在《昆明日报》上,这篇有别于大多套路式“官样文章”的激情演说,给了昆明市民耳目一新的感觉,也给了对仇和入滇持观望态度的一些本地官员以明确回答:仇和实实在在地到来了。
昆明是云南省省会,西南地区重要城市之一,经济总量占据全省的1/3。近年来,虽节奏迟缓于沿海开放城市,但昆明也出现了大建设、大开发的好势头,用仇和的提法是,“到了工业化加速、城市化提升、市场化转型、国际化拓展的关键时期”。
昆明又是一个相对传统型的城市,多年来形成了温软柔和的城市氛围,在同等城市里,昆明在城市开发和经济发展等课题上乏善可陈;在官员绩考和治理贪腐方面,却又频频曝出类似原副市长胡星、原规划局长曾华等这样的巨贪恶吏;在环境治理、交通状况、城市规划等具体事务上,昆明市民面对的是恶臭滇池、混乱拥挤和杂乱无章……
近些年来,这座有着“春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美誉的城市正在渐渐魅力流失。
这时候,仇和来了。从昆明市民网友最初的反应看,对仇和,不管是了解的还是不了解的,言谈之余大都是恳请多于排外、期待多于挑剔。
力推“仇和式一线工作法”
两个月里,其足迹几乎遍布了昆明下辖的14个县、区、市。从发表就职演说的当天开始,他就在昆明身体力行他的“一线工作法”——他要求领导干部在一线工作:决策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创新在一线体现,成效在一线检验,高效率、快节奏,强力推动。
12月28日下午 仇和就来到昆明市便民服务中心,当场提出明确要求:缩短为老百姓办证的时间,“不能现场办证的窗口就不要进来!”接着,他又到了昆明市困难职工帮扶中心调研。
29日上午 仇和来到位于丹霞路的昆明市新闻中心,让各个新闻单位提供近期报道,特别提出“要负面的报道”。
30日 仇和又率市级有关负责人先后来到昆明市通用自来水有限公司、市政公用局、市煤气公司和市公交公司,叮嘱各单位“一定管好水、气、公交等城市生命线”。
2008年1月1日 仇和来到了昆明市环保局。滇池治理是他最关注的昆明问题之一,他提出了“治湖先治水、治水先治河、治河先治污、治污先治人、治人先治官”的昆明环保工作指导思想。
1月5日上午 仇和到昆明10个游客密集大公园进行调研。下午,仇和一行又调研了环湖东路、第七污水处理厂、西二环高架工程建设等现场,详细了解工程的建设进展情况。
……
下车伊始10天内,仇和马不停蹄、高密度亲临一线的工作方式给昆明市民表了个态,也为昆明官场带来新风。
一位跟随过仇和走访调研的昆明官员说,“仇书记精力旺盛,走路也快,大步流星,我们小跑着都有些跟不上!”更令他佩服的是,不管各行各业,仇书记都很专业,总是在调研前就备足了功课,现场观察问题敏锐,一点就是要害。
三件“出格事”轰动全国
这两个月内,因三件“出格”之事,“仇和”与“昆明”这两个关键词,频频曝光于全国各大媒体,掀起了2004年后的新一轮“仇和风暴”。
第一件事 是仇和要求媒体提供“负面新闻”。“看负面的报道,对比我们做得不好或者不足之处,为市委下一步工作改进提供依据。”
仇和上任昆明初期的这一举动,被评论界普遍褒扬,“此举很有特立独行的意味,也符合仇和‘个性官员’的称谓。”
第二件事 是仇和1月7日在昆明全市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工作提出的独到观点,他说,“腐败我看有三种:第一种是贪污,第二种是决策失误造成经济损失,第三种是宁愿少干事,甚至不干事,保证不出事,四平八稳,按年龄大小、皱纹多少、胡子长短排队等提拔,失去机遇,影响一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后两种比第一种造成的损失更大,更可恶。”
媒体将其当日讲话精炼后又成了仇和新语录——“决策失误造成损失也是腐败”、“影响发展比贪污更可恶”。一时间舆论哗然,昆明市民拍手叫绝。
第三件事 是近日媒体纷纷报道的“昆明纸贵”了。
2月14日,仇和在昆明市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动员会上提出:“各县(市)区、各部门‘一把手’,要在新闻媒体上公开亮相,作出公开承诺,并将姓名和联系方式一并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副处级以上干部,要公布姓名、职务、分工、工作电话,制作《市情手册》摆在书店出售……”
2月16日,经过连夜扩版,《昆明日报》用四个整版刊登了全市所有副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的分工情况和电话号码,报纸刚一上市就被市民“疯抢”。除了欣喜于“遇到困难能及时找到相关部门解决”之外,更多市民的感动溢于言表:“这一举动让我们看到了政府部门为民办实事的决心。”
16日夜,因市民需求量大,昆明日报社连夜再版印刷这份“领导干部专刊”,17日再次销售一空,一时间“昆明纸贵”。
全国媒体纷纷在重要位置关注昆明公布领导干部电话一事。在昆明一家新闻网站上,一位网友形象地把仇和电话3197977谐音成“想要就去就去去”。这位网友打通了电话,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仇书记的助理接的,称一定转交书记”。
昆明市政协委员吴庭根认为,“公布电话号码,不仅利于老百姓直接反映问题,也利于上级对下级工作的监督,不管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反映问题,最终都是为人民服务。当然,这样做可能会使一些官员不舒服,但情况就是这样,官员太舒服,老百姓就不舒服,所以关键是看你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上。”
仇和入滇两月,网友称这三件事也算是“新官上任的三把火”,虽然免不了又被指作“仇和做秀”,但这三把火烧得百姓高兴、庸官汗颜、贪官震惊,“何尝不是好事,但愿慢腾腾的昆明能被仇书记几把火烧起来!”网友说。
得到超乎意料的高支持率
不少学者都试图解读仇和这种“越争议越升迁”的现象。
解读认为“仇和现象”起码有三点积极意义:第一是走出了“改革家无好下场”的怪圈,说明社会环境和用人制度更理性更宽容;
其二是否定了“阴暗面放大效应”,也就是说仇和是“功远远大于过”,对于改革者来说,要允许其试错,要用结果检验,而不应该揪住细枝末节不放;
其三,仇和现象折射出中央一种新的积极的用人导向——宁用敢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争议”干部,不用“宁肯少干事,甚至不干事、千万别出事”四平八稳的“误事”干部。
仇和此次高调入滇,细心的人发现,虽然是从经济发达省份江苏调往欠发达的云南任职,但职务中却有了升格。
仇和在江苏担任副省长,但并不是“省委常委”,而就任昆明,虽然也是“副省级”,但却多了“省委常委”职务。在中共党委领导、常委负责的政治体制下,这一职务的任命无疑寓意深远。
而且,仇和如今主政经济总量占云南全省1/3的省会城市昆明,无论从施政平台还是决策影响力的层面看,意义也非同一般。有分析人士认为,“强势人物担当边陲省城一把手,这是中央要加强地方治理的决心体现”,“仇和的政治前景已不言而喻了”。
入昆两月,现年51岁的仇和干劲十足。从其下车伊始极力推行新政的强势作风看,可见其心气之高、底气之足、眼界之宽。如今在大小会议上,他也常说,“昆明是云南的昆明,也是中国的昆明,更是世界的昆明。”
而仇和此次入滇推行的改革,从民间反应看,已经与当年在沭阳、宿迁改革时大有不同。
当时几乎是仇和一个人在奋力拖着沭阳、宿迁往前走,他孤独且自负。
而今天的昆明,对于仇和新政的推行,竟然是出乎意料地上下齐心,老百姓更是叫好加油,仇和显然已不孤独。对于这位曾是全国“最富争议的市委书记”,期待昆明腾飞的人们更多的是寄予厚望——
“公道所以大胆,自己先苦所以敢让属下有压力!应该提拔这些在艰苦地区有卓越成就、公正廉洁的官员,昆明的百姓可以等待验证。”
“破鼓须用重锤敲,昆明的贪官们该肝儿颤了!”
“尽管仇和身上有一些独裁的成分,但现在不铁腕根本无法打击贪腐,支持这样的有魄力的官员!”
“希望在仇书记任期能看到一个碧绿的滇池!”
这种民众对一个副省级官员的超乎意料的高支持率,可能给予当事人仇和的,是动力,更是压力:昆明会因他而再次腾飞吗?
也许,从仇和入滇那天起,有很多人,就已开始等待问题的答案了……
背景新闻一
争议声中从“县官 ”到副省长
其实,推行一线工作法、公布领导干部电话等做法,在仇和的从政经历中,并不新鲜,相比过去在江苏的“轰轰烈烈”,他今天在昆明的举动,只是显得更成熟稳重罢了。
仇和1996年底任江苏宿迁市市委常委、副市长兼沭阳县委书记。宿迁市那时候是江苏的新建市,是全省最穷的地级市,沭阳又是宿迁最穷的县。
年轻、有思想、有闯劲、有学识的仇和也算是“临危受命”。面对现实,如何整治沭阳,他使下了很多“非常手段”,进行“铁腕反腐”,一度被批评称“酷吏”、“人治”、“政治投机”。
这些被批评和争议的事件中,有代表性的是:
1998年 仇和在沭阳县给教师下达“招商引资”任务,被央视《焦点访谈》报道。
2001年 宿迁推行教育事业改革,将学校推向市场变为民营;同时强力推进医改,将所有医疗机构进行股份制改革;反对者称“仇和卖学校卖医院”,又一次引来《焦点访谈》关注。
2002年 宿迁推行1/3干部离岗招商、1/3干部轮岗创业,副处级干部的任务是500万元/年,完不成任务的干部,所在部门一把手免职。
2003年 仇和在宿迁推行干部任用公推公选制度改革,成为江苏这一制度的发源地。
2005年5月 宿迁治理“人情宴”,将婚丧酒席限制为干部不超5桌,群众不超8桌,并因此处理多名干部。
……
仇和这些当年在沭阳、宿迁的“光辉事迹”,几乎每一件出台后,都会不同程度地引来抗拒、争议和批评。抗拒者,大多是过去的既得利益者;争议和批评者,大多是理性主义的公共知识分子。但支持者,却占了大部分,那就是沭阳、宿迁的老百姓,那些真正享受到仇和铁腕改革成果的大部分人。
从当年的统计数据看,1997年前,沭阳经济排全省倒数第一;全县38个乡镇有8个是省级贫困乡镇;仅仅一年时间,1998年的沭阳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收入分别增长了72.7%、41.6%和40.4%。
在来昆明之前,仇和已担任江苏省副省长近两年。1996年到2006年,10年时间,他从全省最穷县的县委书记升到分管城乡建设、交通、环保、安全生产、人防地震、民族宗教和苏北发展协调工作的全国经济强省副省长。
仇和这一路,是在争议声中度过的。2004年,《南方周末》曾以两个版的篇幅详细报道过仇和,标题即是《最富争议市委书记》,也从那时候起,仇和在全国范围内被打上了“个性官员”的标签。
当年,仇和高票当选“亚洲财富年度人物”,其入选的理由是:“因其独立的实践精神和在宿迁市进行的激进式改革引发激烈讨论,并因此成为媒体和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
背景新闻二
两度出国的“海归 ”
仇和,男,汉族,1957年1月生,江苏滨海人,1977年8月入党,1982年1月参加工作,大学文化,助理研究员职称。
历任江苏省农科院植保研究所副所长、党支部副书记兼院团委书记、院工会副主席,江苏省丰县科技副县长,江苏省科委农村科技处处长、省星火计划办公室主任,江苏省宿迁市市委常委、副市长、沭阳县委书记,宿迁市委副书记、副市长、代市长、市长、市委书记,江苏省副省长,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
1995年4月-12月,作为后备干部培养对象,仇和参加江苏省首期高级管理人才经济研究班赴美国马里兰大学学习,8个月的学习对仇和后来的执政风格影响深远。
2005年6月-9月,48岁的仇和参加了中国第四期公共管理高级培训班,并赴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和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学习。(谢正罡)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