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支平均年龄只有29.5岁的年轻队伍。
从载人航天工程到月球探测工程,他们在浩瀚的天宇留下了一道道绚丽的轨迹。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六号,再到嫦娥一号,他们屡建奇功,被称为勇攀航天飞控高峰的“青春劲旅”。
他们,就是来自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轨道室的年轻的航天专家。2007年12月,该室被国家人事部、国防科工委、总装备部、中国科学院联合表彰为“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突出贡献单位”。是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把嫦娥一号送入了太空。
仅用不到3年的时间,突破多项关键技术
中国航天发射的时针指向一个惊心动魄的瞬间: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随着大凉山峡谷一声惊天动地的轰鸣,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托举着我国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直冲云霄,踏上漫漫的奔月旅程。
同一时刻,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飞控大厅后侧的计算机终端机房,轨道室的科技人员正全神贯注地进行卫星遥测数据和轨道数据处理,密切监视着星箭联合体的飞行状态。
伴随着大屏幕上不断跳跃的飞行参数,大厅里不时响起洪亮的报告声:一、二级火箭分离成功!整流罩脱落!火箭二、三级分离!星箭分离,卫星入轨!
3分钟后,轨道室唐歌实、陈明就准确报出了精确的卫星入轨参数。随后,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宣布:嫦娥一号卫星进入预定轨道!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既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飞行控制中心,承担着指挥调度、飞行控制、数据处理和信息交换等任务,是载人航天测控任务的“神经中枢”,是航天员的“生命通道”,同时也是我国绕月探测工程的飞行控制中心,承担着飞控决策、轨道控制、数据分析处理、应急控制以及卫星环月飞行后长期管理等任务,是嫦娥一号卫星的“领航人”。卫星升空400秒后,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对卫星实施全程指挥控制。轨道室担负着首次绕月探测工程的轨道计算、轨道控制、任务规划以及各阶段轨道和姿态实时监视计算等关键任务。
人类探月史上共进行了123次探月活动,成功率仅49%。面对困难和挑战,他们没有退却,而是知难而上。2004年3月,轨道室刚刚领受嫦娥一号任务时,他们遇到了很多前所未有的难题。嫦娥一号卫星是我国航天史上第一个绕月飞行器,重点在测量控制,难点也在测量控制。卫星8次变轨中,有两次控制具有唯一性和不可逆行,一旦错过时机,或控制稍有偏差,卫星就将偏离轨道,直接导致整个任务的失败。
轨道控制技术是绕月探测的核心与关键。如果卫星发射准确入轨,控制不准确,将会导致整个任务的失败。为了实现奔月轨道的全程优化轨道控制策略,轨道室的年轻人倾注了全部的心血。
无数个不眠之夜,无数次软件调试,无数次方案讨论,轨道室这群年轻人好似在烟波浩淼的大海中行船,战险风,破恶浪。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他们自主研制完成了嫦娥一号轨道确定、轨道控制、计划生成和动力学仿真等测控应用软件,包括60多个进程,4300多个模块,35万余行源程序,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突破了绕月探测的高精度定轨技术、地月转移轨道及环月轨道的高精度轨道机动控制技术、应急轨道控制技术、全程实时姿态计算和测控状态监视技术等一系列关键技术,成功解决了“远距离测控、高精度测量”等重大技术难题,首次实现了国内航天网、天文测控网和欧空局测控网的无缝衔接,把我国航天测控技术水平推向了新的高度。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