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12:张威和同事们通过前期探索,发现“南海一号”古沉船整体保存良好,沉船中还携带大量的珍贵文物,“南海一号”的水下考古再度引起国家的重视,“南海一号”的整体打捞方案也随之提上日程。
主持人:整体打捞以前有先例吗?
张威:整体打捞有先例,但是方法它是把里边东西先拿清,就是给它尽量减轻它重量,它也是整体打捞上来的,但是它是把里边的东西先清干净,就是船舱里边的东西先尽量清干。但是它不是说做沉箱,给它包上,它是做的那个支架,这么出来的。
主持人:这个方案一个是耗资大,第二个也很冒险啊,
张威:是,当时就有专家就提出来,一出水,它会,那个水啊肯定会往外流嘛,会失水,这样的话泥就往下塌,变形,那必然会造成挤压,就会有这个问题。
主持人:那在你们的眼里是船里的文物重要呢,还是目前这艘船重要,
张威:还首先保留一个完整的信息资料,这一个船文物是同等重要的,说实在的,不是说我船里的东西就是光是船里东西重要了,这个船体本身就不重要了。
解说13:经过长达4年的反复论证,2006年国家正式确定对“南海一号”实施整体打捞方案。
整体打捞三维演示
2007年12月22号,在经历了长达9个月的漫长打捞后,包裹着“南海一号”的沉箱正式出水。从海底打捞出水后,光照条件、温度、湿度及沉船上附着的微生物等环境因素都发生了改变,这些变化很可能导致船体变黑、腐烂,人们不禁开始担心沉箱中的“南海一号”是否安然无恙?
主持人:你有没有听说过,就是文物可能被损害了或者说,
张威:没有接触这方面的情况,这个还没有听说。
主持人:那么长的时间我们怎么能保证沉箱里面的船所含有的微生物,或者氧化的问题,这些问题怎么办?
张威:我觉得您这个说的非常对,微生物这个问题肯定会存在的,在现场工作的时候都有这些经验,包括所有这些“南海一号”出水的文物,当时里面有很多泥嘛,现场你要不冲干净了,你放半天,放一天就臭不可闻,里边的好些微生物就腐烂了嘛,就味道很大了,就是一定得当时赶紧冲洗,就是中山大学已经做这方面的研究了,做水晶宫这方面的海水平衡,
解说14:整体打捞出水后的“南海一号”,此时仍然被包裹在沉箱中,但人们都期待着亲眼看到“南海一号”古沉船的那一刻。
主持人:对于观众来说,什么时候可以看到它的庐山真面目?
张威:根据原来大家预期的想法,肯定有不一致的地方,要有很大落差,因为大家可能原来想了,包括媒体上一些宣传,从媒体的角度讲,他就觉得这个沉船要出水了,大家以为看到的就是一个沉船出水,实际上现在不可能的,就是要抓紧进行这个出水以后的,后续的保护考古工作,就是等于现在把水下干的事放到陆地来干了,放到博物馆里来干了这样的话你还是要进行正规的考古发掘,这是肯定要做的,但是首要问题是把那沉箱得打开啊
主持人:什么时候打开呢?
张威:技术上来讲还是不难办到,他可以一点一点切割,就是一圈一圈这么来打开。还得一个论证就这方案能不损坏里边的东西,因为什么,因为你现在贸然地打开,那船肯定会散架,你把泥一拿走,那船肯定要散架,所以你一定得想好,支撑它的的办法,就是保证它,就是原貌。
主持人:怎么能得到保证?
张威:这个南宋的船都是拿钉子,都是用钉子连接到一起的,那种船板都有钉子的,那钉子肯定都锈掉了,这么多年以后,它就是然后它就散了,南海一号,它正好是在那个很坚硬的淤泥里边,在这个泥沙里,所以它就给它坐住了,就等于给它保存住了,这是一个很好的机遇,船体非常重要。
主持人:现在有没有一个时间表啊,什么时候开箱?
张威:我觉得应该没有时间表,因为现在这个方案还要制定嘛,咱们这个文物保护的原则方针是保护第一的,抢救为主,再是合理利用。
解说15:在张威眼里,“南海一号”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颗明珠,从唐朝开始,运载着丝绸、陶瓷、布匹等货物的古代商船就频繁往来于中国与东南亚各国之间。南海海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但这一海域水情复杂,天气多变,因此也成为古代商船沉没的多发之地。
主持人:那我们有没有统计现在到底有多少沉船,掌握情况的?
张威:现在我们自己掌握情况的有那么,上百多处吧,
主持人:那是不是意味着还有“南海二号”,“南海三号”?
张威:南海这么广袤的海域,现在我们已经发现很多沉船的遗址了嘛,水下这个调查是比这个陆地要艰苦得多,困难得多,它这个环境完全不一样,所以说呢,我们现在掌握的不是说很多,那多年来也在积极的在做工作,也掌握了一部分,但是这是不能公开的,那些地理坐标这都不能公开了,
主持人:为什么不能公开?
张威:盗掘水下文物的已经很猖獗了,如果我们公布那个精确的坐标点,那就是成了一张盗宝的,提供了盗宝图了,所以我们一般的,像包括这些遗址对外的精确的坐标点我们都不公布,因为你海上找东西没有别的方法,坐标定位以后,你才能找到,这个不像你那个陆地有个大概的(参照物),我说在哪个山旁边。
解说16:出于对水下文物的保护,张威和同事们对古沉船的位置都守口如瓶,但在广袤的中国海域,谁都不知道沉睡于海底的古沉船到底有多少,谁也无法预测下一艘古沉船将在何处现身,而谋取利益的人正不择手段盗掘水下文物,这让中国的水下考古面临一种尴尬的境地。
主持人:相对于陆地来说,它盗掘可能更难一些,但是你的保护难度也加大?
张威:茫茫大海俗话都说老说大海捞针,大海捞针挺难的,但是一旦它被他碰上了,发现了呢,那他当然会采取很多手段方法,现在中国的沿海呢,搞这个潜水的人越来越多了,因为现在海洋的养殖业也比较发达,海洋业养殖捕捞,就造成很多渔民他自己本身必须去学潜水,那么他在进行活动的同时,如果他发现了这些文物,现在又有这个市场,关键还有这头呢,有这市场需求,有人买,有一个流通渠道,这样的话就造成了近年以来越来越比较严重,这种特别在福建沿海,我们也是尽量来进行抢救不是说我们主动的去做学术研究,做科学研究去先发现了再去做,现在根本上就顾不上这个事,现在就是被渔民发现了,他肯定进行那个打捞了,然后马上当地政府发现了,就是赶紧去救火一样的,赶紧到现场进行抢救发掘。所以说也造成了一些很大的文物的损失,这已经是有时候确实是无可挽回的。
主持人:那我们经常说海里也没盖盖,你怎么能阻止别人去探宝呢?
张威:刚刚前不久福州市法院是中级法院,就是当地一些盗掘水下文物的,已经给做了刑事判决嘛,这是属于一个从法制层面上,而且我们中国立法在这方面是比较先进的,是专门有一个水下文物保护条例,这是一部国务院颁布的正式的一个法律,
主持人:那我打鱼捞着了归我吗?
张威:可以把它交当地文物部门,国家也会给他一定的奖励,当然你如果说不交,你自己收起来了,
主持人:是合法的还是违法的?
张威:要是从守法的话应该交给国家,是一种动员的方式,大家高兴的都给交上去了,而且国家也给渔民适当的奖励,这是一种形式,还有一个发生严重的哄抢的时候,那就只能采取这种强硬的措施了,当地的边防警察就得出动,就直接从你们手里就得强行的没收了,你必须得上交到国家的。
解说17:“南海一号”从发现到整体打捞出水经过了20年的时间,中国的水下考古也走过了20年,“南海一号”见证了中国水下考古的发展,如今中国在世界水下考古界已经占据一席之地,张威也成为中国水下考古的领军人物,而随着“南海一号”的高调出水,人们也在关心,今后中国的水下考古是否也将照搬“南海一号”的打捞模式。
主持人:前有来者,后也有来者,将来我们会打更多的沉船?
张威:前有来者,你刚才说的很对,但是我还要补充一个,我觉得以后恐怕再这么打捞也很难,说实在的,那是不可能动辄一个多亿的,件件船都这么打捞,那是不可能的,它不能成为一种工作的模式,只能做一个特例。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