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久违的阳光穿透稀薄的云层,暖暖地打在人们脸上,冰封的东湖开始解冻。同时,我国南方铁路、公路和机场上的滞留乘客趋缓……一场众志成城抗击冰雪的伟大胜利正迈着春天的脚步向我们走来。
这场史无前例的冰雪灾害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在无法预知的自然灾害和挑战面前,我们该如何应对?昨日,记者就此专访了湖北省社科院院长赵凌云。
被忽视的“冰荷载”引发连锁反应
“在整个南方地区,电网、房屋及其它基础设施和公共建筑在设计上,‘冰荷载’是被完全忽视的一个因素,因为这些基础设施在抵抗冰荷载的脆弱性,让冰雪表现出极强的破坏力。”赵凌云说。
赵凌云分析,南方地区由于长期受暖湿气候影响,人们完全没有料到会遭遇这么大的冰雪灾害,因此毫无心理准备,也毫无预防、抗击冰雪灾害的经验,因此,供电铁塔、房屋、公路等公共设施和建筑,因不堪“冰荷载”,被压垮了,被封死了,并引发连锁反应:城市停水停电,铁路停运,交通严重阻滞,菜价飞涨。
而1998年特大洪水虽来势凶猛,但我们已有丰富应对经验,有较强心理准备,能及时转移和疏散群众;另外,很多基础设施和公共建筑在设计上已考虑到洪水因素,因此’98洪灾毁坏的绝大部分是农田、农舍和部分交通道路。而此次冰灾,给电网造成严重破坏,使维持整个社会正常运转的一根极为重要的链条发生断裂,因此,它虽然从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上不如’98洪水,但影响和教育意义已经超过了’98洪水。
人类现代化进程与自然灾害在博弈
“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类的抗灾能力和城市化、工业化并不是同步的。”赵凌云说,“美国的城市化、工业化程度远胜于我国,其应急预警机制也比我们完善,但美面在应对洛杉机大雪时,照样出现了人员伤亡,这也是一个反证。”
赵凌云分析说,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自然灾害越来越多,杀伤力越来越大,社会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使人们在心理和生活上也越来越依赖于现代化手段,比如工作和生活依赖于电,出行依赖于飞机和汽车等,也使人类活动越来越暴露于自然灾害面前。
历史上,我国南方地区也出现过异常大雪天气,但那时候社会城市化、工业化程度不高,因此造成的影响也远不及今年这场大雪。此次冰雪破坏的恰恰是与城市化、现代化相关联的地方,比如电、通信、高速公路、航空等,而且是链条式的互相关联。
另一方面,城市化、工业化程度的提升,也提升了我们事后救灾的能力,比如动用机械化的铲雪机、用盐化雪,空运救灾物资等。但面对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更重要的是预防,这就迫使我们要更加重视生态建设,更加尊重自然规律。
冰灾启示:防灾重于抗灾
“我认为,此次抗击冰雪灾害,带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和教训是,政府应该建立一套系统的灾害管理体系,它包括对灾害的预防、灾害发生过程中的应急反应和灾后的善后处理与重建三个机制,比如,我们今后的公共设施建设,就不能只单一考虑某一种灾害的影响。”
为阐释自己的观点,赵凌云引述了这样一个典故:古代名医扁鹊有三兄弟行医。有人问扁鹊:“你是不是三兄弟中医术最高的?”扁鹊说:“不是。大哥的医术最高明,在人们生病之前,他就帮人们预防了,他根本不用看什么病;其次是我二哥,人们刚生小病的时候,他就帮人治好了,病人没有加重病情变成大病;我是医术最差的,人们病入膏肓的时候才来找我,我只不过是有一些治好的病例,因此我的名气反而最大。”
赵凌云说,从1998年以来,我们先后经历了长江特大洪水、“非典”及此次大范围的冰雪灾害,每次抗灾都是对政府应急机制的考验和提升。此次应对冰雪灾害,我国气象、铁路等部门就先后发布了好几次预警,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灾害影响。“我国自然灾害应对机制,正经历着从大病救治、到小病预防,再到防病防灾这样一步一步的提升,这也是抗击各种灾害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赵凌云说。(张欧亚 张泉)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