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审计署日前发布2008年1号公告,例行公告了2006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中发现问题的处理结果。此次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查出的22起涉嫌违法犯罪案件线索移送有关部门查处后,已批捕、起诉和判刑14人,受党纪政纪处理24人。(1月31日《新京报》)
每年的审计风暴都能刮出很多问题,公众在惊叹中央部门违规面之广、违规资金额度之高的同时,对审计出来的问题的处理结果更为关注。
但令人遗憾的是,每年例行公布的处理结果,只是一堆数字而已,只见数字不见人。公众相信这些数字没有搀假,但公众更愿意看到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这是公众作为央企“股东”的权利,而数字并不能充分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既然这38名央企负责人已有违规事实,就应该把其姓甚名谁、所在单位、所担任职务以及违规过程全部公开,一方面来满足公众的知情权,也便于公众行使监督权,另一方面也可通过活生生的案例起到“杀一儆百”的效果。然而,只见数字不见人的结果表明,公众的权利被束之高阁。
审计署为何不公开央企负责人违规的详情呢?很多人可能会认为一个最大的原因是,央企背后都有相关部委,曝光央企及央企负责人就等于给相关部委脸上抹黑。如果审计署充分曝光就等于和其他部委“过不去”。其实,审计署既然能把违规的中央部门一一曝光,就不存在再“惹人”的考虑。况且,审计署本身就是中央部门的财政监督人,有责任让违规者见光。笔者认为,审计署的确有护短之嫌,不仅不公开央企违规负责人的详情,而且也没有充分公开中央部委中的违规责任人,如此,审计风暴必打折扣。
虽然说,每年的审计风暴都能为国家挽回很多损失,逾9成问题资金也得到整改,但是,这还远远不够。这是因为,一则违规情况绵延不绝;二则中央部委带头违规,其“榜样”效应不可忽视。因此,在加大中央预算执行管理和收支审计的同时,充分曝光违规者也是必不可少的措施。
只见数字不见人的公开处理方式,等于是送给那些违法违纪者一块遮羞布,正好把那些见不得人的事给遮捂住了。 文/冯海宁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