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10多天的雨雪和冰冻天气,让我国南方一些地区面临严峻考验。面对罕见的极端事件,我们如何应对?记者在湖南进行了实地采访。
“几十年都遇不到的天气”
1月23日,吴桂芝抱着1岁大的孩子,跳下车来,焦急地向长沙市长潭(长沙至湘潭)高速公路雨花收费站看去。在她前面,是一条长长的车龙。因为高速公路实行交通管制,收费站口关闭,这里停满了等待进入高速公路的汽车。
“不该带着孩子来。”吴桂芝话里充满了后悔。前几天,她带着孩子从湘潭赶到长沙看望父母。现在因为家有急事,她不顾风雪,坚持要回湘潭。好不容易买上票,却被堵在路上。更让她感到担忧的是,孩子的食物没有带足。
经过10多天的风雪侵袭,眼下的湖南却一派银装素裹、白雪皑皑。“长沙以前很少有这样的冰雪天气,我们根本就没有经验处置。”长沙市文艺路环卫所所长张俏说。一位老环卫干部说,“这是几十年都遇不到的天气。”
据气象部门信息显示,从13日以来的10多天时间,湖南持续出现零摄氏度以下的低温,为17年来最严重的一次冰冻天气。未来一周,湖南长沙等地还将持续雨雪天气,本月27日将迎来中到大雪。
数千人抢修“冻伤”电路
冰雪天气给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带来强大的冲击,也给政府部门应急处置带来考验。
因大雪、严寒、冰冻,湖南电网500千伏超高压线路跳闸20条次,全省电网有14条500千伏线路、10条220千伏线路停运,常德、益阳、湘潭等地农村电网出现大量倒杆、断线现象,全省电网主要靠220千伏电网支撑。全省最大可供电力、日电量分别比有序用电前减少了44%和33%。一些地方城区和农村出现了不同程度停电,仅长沙电网一天负荷缺口就达100万千瓦。
灾情发生后,湖南省电力公司紧急启动防冻融冰预案,紧急调派8000多名职工,对无法正常融冰的线路实行人工融冰。与此同时,省电力公司还设置了冰情监视固定哨和流动哨,对冰情2小时一报。目前,电力抢险队已使多条冰冻严重的输电线路转危为安。
省委、省政府决定,优先保证人民生活和重要部门、重要场所、重要用户的供电,同时,及时启动有序用电方案。
与此同时,湖南省公安厅交警总队联合湖南通信管理局,免费向110万驾驶员发布全省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的即时路况信息,并紧急封闭邵怀等5条高速公路。全省14个市(州)城管局出动万余工作人员,为城区桥梁及主次街道除冰。
“人海战术”效率不高
从目前来看,各部门及时采取应急措施,基本上通过考验。但多年一遇的冰冻天气,还是让有关部门有点措手不及。
“我们主要是依靠人工铲雪破冰。”长潭高速公路工程科科长龚啸说,他们的45名养护工人,每天分两个班次,在长达50公里的高速公路上进行铲冰、撒盐。
“湖南仅有的3台铲雪车,我们就有一台。”长益(长沙至益阳)高速公路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欧阳忠说,长益高速公路是湖南境内所有高速公路中封闭时间最短的一条,很大程度是因为有了高效先进的铲雪车。“铲雪车一开,冰块哗啦啦地就破开了”,比起人工除冰,效率提高不知多少倍。
据介绍,另外两台铲雪车都在长沙。对于上千公里的湖南高速公路来说,3台铲雪车显然远远满足不了要求。
在寒风中撒了3个小时盐的长潭高速公路养护工刘建军感到既冷又累,他说:“靠人工,终究不是办法。”
应急不能“各唱各的调”
湖南高速公路管理局党委委员、工会主席贺定光告诉记者,处理紧急情况最需要有统一的指挥,最大限度发挥人力物力的作用。但在这次应急中,仍然存在一些单位“各唱各的调”的现象。
据介绍,潭邵(湘潭至邵阳)高速公路在不了解邵怀(邵阳至怀化)高速公路交通状况的情况下,单方面开放了高速公路,结果把滞留人员的压力放到邵怀高速公路。
怀化市洪江区政协副主席曾湘洪也认为,要做到科学抗灾,建立应急联动系统是重中之重。
长沙市建委副主任陈鲁青则认为,应急预案也需要不断完善,比如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时就要考虑今后工程的维护和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公众缺乏应急心理准备
“民众对突如其来的情况,还缺乏应急上的心理准备。”贺定光到高速公路上执勤时,看到很多车都没有防滑链。在连续雨雪后,一些出门的旅客还是没有带够充足的衣服和食物。
“早些年,一些单位还备有防滑链等应急设施,但现在,这些应急设施买都买不到。”他说。
“大家应该齐心协力、共渡难关。”湖南省交警总队政委刘国球说,面对冰雪带来的交通混乱现象,湖南省出动了所有能够出动的交警维持秩序,疏导交通,但部分群众平时养成的一些不文明习惯,加剧了混乱。
从18日9时开始,因邵怀高速路封闭,汽车改走320国道。国道湘乡段因交通事故发生堵塞后,当地交警上路疏导交通,足足用了五六个小时。“主要是一些司机不文明驾驶,挤占对面来车的车道插队,一次次导致堵塞,交警只好反复重新疏导。”
“我乘飞机去广州,结果在黄花机场等了10多个小时。主要原因是机场的铲冰设备少,跑道迟迟未能得到清理。而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机场管理者的应急意识不够。”湖南省政协委员、长沙市工商联副会长易敬平认为,全社会包括普通老百姓都应养成良好的应急意识。(综合本报记者王伟健、周立耘和新华社记者丁文杰报道)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