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日下午,上海市政府召开民主党派负责人、工商联负责人、无党派代表人士及部分市政府参事的座谈会,内容是听取他们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和建议。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在会上强调:《政府工作报告》要用朴实的语言,让人民群众听得懂、看得明。(12月26日《解放日报》)
一级政府出台的《政府工作报告》,一方面要全面、客观、准确地向辖区人民汇报政府过去的工作,总结成绩与经验,寻找不足与差距、经验;另一方面,要客观分析本地区今后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确定今后一个阶段的发展目标与政策措施。可以说,政府报告,既是一级政府过去成绩的展示,也是今后工作的行动纲领。但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一切属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服务人民,这是政府工作的宗旨。所以,政府工作报告的最根本的听众,是咱们老百姓。
长期以来,个别地方的政府报告貌似逻辑严谨,语言词藻华丽,似乎句句铿锵有力,声声振奋人心。倘若细究,却发现官话、套话、空话连篇,语言晦涩难懂,缺乏实质性内容,让人听起来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个别政府报告为何让人听不懂?一是远离民生,百姓不感兴趣,不愿意看;二是因为起草者往往秉承领导意图,参照下属相关单位呈报材料,挖空心思“闭门造车”,这样的报告,缺乏鲜活的生命力和感召力,百姓自然不愿意听、听不懂。
从今年开始,各级党和政府执政方式更加透明、开放,察民情、聚民心、集民智,用朴实的语言把政府工作报告写得让百姓听得懂、看得明,已经蔚然成风。今年2月,中南海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建筑工人、乡村医生、出租车司机、派出所民警、农民、下岗再就业人员、农技推广员……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邀请,出席《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座谈会;10月,济南市也首次“开门”起草政府工作报告;12月,哈尔滨实行政府工作报告“开放式写法”,把《报告》起草的过程,作为政府倾听民声、尊重民意、依靠民力、凝聚民心的一次生动实践。如今,本市也把“让人民群众听得懂、看得明”,作为起草政府工作报告的最起码要求。所有这些,正如温家宝总理所指出:“一个好的政府工作报告,应该是群众关心的报告,群众参与的报告,要使群众愿意听,听得懂,能管用。”
用朴实的语言写让百姓听得懂政府工作报告,这不是简单的文风的改变,而是执政观念、执政方式的一次变革。政府只有开门听政,重视倾听民意,多考虑民众利益,才能作出符合民意、合乎民生的决策,才能使政府的各项工作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文/惠铭生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