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名字,承载着特殊的历史记忆和民族情感,有着不可改变的价值定位,我们不能允许某些商业炒作打着“爱国”的幌子败坏它的名声。
重建圆明园之说,沉寂了一段时间,最近又热闹起来。笔者记得,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北京就曾有人热心倡议过修复圆明园。但因为,重建后的“富丽堂皇”,绝对不会比与今天的“断壁残垣”更有历史价值,更有文化内涵,更有激发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的景观效应。想不到20多年后,远在浙江的横店,却又鼓动起来,而且似乎财大气粗,一开口就要投资200亿元人民币。
最近据《人民日报》报道,“异地再造圆明园”计划又有了新进展。在尚未开展大规模募捐宣传动员的情况下,发起方已筹集建设资金11.6亿元人民币。据称,发起单位和两家公募基金会计划明年初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启动首轮全国公开募集。按他们的计划,圆明园复建工程计划总投资200亿元人民币,将按照圆明园历史实景1∶1重现,选址浙江横店镇西面的一片荒坡,总占地面积6165亩。
此消息的披露,让人产生了更多的疑惑。
其一,是工程的投资主体问题。一年前,横店提出“重建圆明园”时,原以为重建投入的200亿元巨资,是老板们的投资。可如今却变了脸,成了向全国的“公开募集”,要“开展大规模募捐宣传动员”。这就是说,横店异地再造圆明园,最终是要“绑架”大众,集体“埋单”。当时夸下的大口,至今只落实了11.6亿元,只占计划总投资的5.8%!这会不会是“钓鱼工程”的“饵料”?社会大众究竟有没有义务、值不值得掏腰包,为此“陪绑”?
其二,是工程的性质问题。究竟是文化意义的建设,还是商业项目的运作?我们能感觉到的,似乎并不是公益性的文化建设,更谈不上“遗产保护”,更像商家的算计和炒作。
据有关专家介绍,再造一个原汁原味的圆明园是不可能的,“很多西洋景观,特别是其中精美的雕刻,目前既无照片又没有相关资料,已经不可能恢复到原貌了”。如果这样的话,即使造得再精美逼真,充其量只能做个旅游景点和影视基地。来到这种弥漫商业气息的地方,国人心中决不会有凭吊圆明园的肃穆感受,其价值除了商家眼里的盈利预期,不知道还会有些什么。
其三,是圆明园的名声和品牌问题。圆明园,难道是可以这样任意拿来商业炒作的吗?谁有资格、有权决定以“重建圆明园”的名义向全国乃至海内外公开募集资金?圆明园被侵略者摧毁后,它的历史,它的遭遇,它的名字,在所有中国人心中已经留下了刻骨铭心、不可磨灭的深深印记。圆明园今天的形象,是我们国耻的记录,是民族伤痕的象征。圆明园的断壁残垣,一片废墟,也是一笔文化遗产。圆明园的名字,承载着特殊的历史记忆和民族情感。它更是一个品牌,是属于全体国人的,有着不可改变的价值定位,我们不能让某些商人拿它来谋取私利,更不能允许某些商业炒作打着“爱国”的幌子败坏它的名声。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要花的钱财从来嫌少。当前,有多少文物古迹需要抢救?有多少贫困地区、弱势群体期盼资助?有多少希望小学亟待建设?有多少“三农”问题急需促进解决?如果某些商家、团体确有属于自己的富余银子意向投资的话,应该是不乏善举可供选择的。乐善好施的人们当然也愿意为真正造福国民之事慷慨解囊。
□司马悦(杭州 媒体从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