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日前确定了央企向国家分红的比例。据测算,按照这一比例,财政部征收的红利总量将超过500亿元,并有可能达到800亿元。为此,有专家认为,“若大部分红利将得以补充全国社保,现有的社保亏空将得以被弥补。”(《上海证券报》12月13日)
“央企分红可填补社保亏空”,这样的分析解读,无疑让人感到振奋。因为长期以来,以国企利润、资产来补充社会基金之不足,不仅是许多专家学者的建议,也是广大民众的普遍期盼。但是,这一期盼果真能成为现实吗?我不乐观。
先看央企分红,孤立地看,800亿元或许是个不小的数字,但从社保巨大的资金需求看,实在算不得什么。为了支持和确保社会保险金的发放,仅2006年一年,中央财政的补助就有774亿元。仅仅一年800亿元的分红,即使全部都用于社保,亦不过仅够支付眼下财政之于社保的补助,根本无法填补亏空。
更何况,将央企分红全部用于社保,目前并没有得到明确政策支持,相反,依据9月公布的《关于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意见》所开列的支出项目,仅仅只是“必要时,可部分用于社会保障等项支出”,而支出大头仍然是国企自身的“资本性支出”和“费用性支出”。比如,用于弥补石油企业所谓“炼油亏损”的支出——这不,据报道,中石化、中石油最近正再次申请国家补贴。(《中国证券报》12月13日)
再看社保亏空,目前我们的社保亏空究竟是多少?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4年透露的数字,是2.5万亿元,而按照中国人民大学有关课题组研究报告的测算,这个数字大约是8万亿元。此外,此前世界银行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则显示:在一定假设条件下,按照目前制度模式,2001年到2075年间,中国的基本养老保险收支缺口将高达9.15万亿元。显然,无论依据上面的哪个数字,要想用每年区区数百亿的分红,去填补数万亿的社保亏空,只能是杯水车薪。
更不用说,上述亏空数字还是在当前我国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和保障水平平均不高的情况下得出的,如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年底,全国2.8亿城镇就业人口中,基本养老保险仅覆盖1.88亿人,覆盖率只有67%;而参加农村养老保险只有5374万人,仅占农村人口的7.22%——如果考虑到这些因素,让社保真正“应保尽保”且保障水平足够高,那么,社保的支出压力、亏空状况只会更加严重。
仅从眼下的相关制度状况来看,冀望“央企分红可填补社保亏空”,同样也是不太现实的想法。如从国有资产预算的角度看,现在并没有一个明确将“央企分红”真正纳入公共预算,并从编制、审核到使用监督等各个环节加以严格规范的法治保障体系,即便“央企分红”数额足以弥补社保亏空,又如何能从制度上保证它的落实?
而从“社保亏空”的角度看,所以会有亏空,除了我们熟知的“历史欠账”背景下的“养老金空账运行”这一主要原因外,其实还有许多其他制度原因,比如社保基金管理上的种种制度漏洞。去年,国家审计署公布的一份社保基金审计结果显示,截至2005年年底,社保基金违规金额超过71亿元,并且“因种种原因部分(违规)基金至今不能收回”。
显然,除非能大幅提高央企分红的比例,且保证其主要用于社保,并同时着手完善在“分红”“止亏”两个方面的相关制度配套。否则,“央企分红可填补社保亏空”只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一厢情愿。(张贵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