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本刊记者/王艳
《南京》:一个美国富翁的“电影慈善”
2006年夏天,美国人泰德·莱昂西斯宣布,他因偶然看到张纯如的讣闻和经历后,决定资助一部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电影。一年后,《南京》在中国上映。
泰德·莱昂西斯是个明星式的商人,白手起家的希腊后裔,美国在线的副总裁,同时也是美国职业冰球联盟“华盛顿首府队”的老板。
《南京》成为莱昂西斯涉足电影的契机。他在华盛顿成立了Agape(希腊语“爱”)电影公司,而《南京》就是所谓“爱的努力”。
这个媒体大亨投入了200万美元,和足够多的精力。经过5个月的研究后,莱昂西斯决定雇用著名的“纪录片二人组”比尔·古登塔格和丹·斯塔曼来指挥这个计划。这两个人先前合作过赢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的《世贸双塔》。
2006年3月,莱昂西斯来到南京,花了3个星期和剧组一起采访了南京大屠杀的32名幸存者。
对于一部纪录片而言,《南京》推广过程完美得出人意料。莱昂西斯先与中央电视台敲定了电视播映计划。2007年1月,《南京》在圣丹斯电影节上首映,并得到了最佳纪录片剪辑奖。在“七七事变”纪念日登陆中国,在南京大屠杀70周年纪念日进入美国院线,然后全球发行DVD。
圣丹斯电影节的首映式上,莱昂西斯创造了一个新词汇“电影慈善”(filmanthropology),《南京》是为“慈善”而生。在莱昂西斯之前,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和ebay的创始人杰弗里·斯科尔也从事过同样的事情。
“用电影的方式影响人们对大事件的看法,激发他们行善或者参与捐赠。”莱昂西斯说。显然,南京大屠杀完全具备成为“大事件”的所有条件:被西方世界遗忘的历史、人权、宗教、普通人成为英雄。
在收回投资成本后,莱昂西斯将把影片的利润全部捐给慈善事业,特别是帮助那些经历过大屠杀的人。
《南京浩劫》: 历史在商业电影中的价码
仅在去年年底,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就接待了8个西方背景的摄制组,这其中既有像中美英合拍的商业电影《南京浩劫》,也有法国罗森电影公司的《南京1937〜2007》《南京》《张纯如》这样的纪录片。
在这波热潮中,《南京浩劫》被赋予了独特的意义,它是好莱坞关注南京大屠杀的开始。
第59届戛纳电影节上,好莱坞威瑞迪安娱乐公司宣布将同江苏省文化产业集团合作《南京浩劫》。江苏集团的董事长李向民表示,影片的投资达到3亿,将在2007年春节前后开机,于南京大屠杀70周年祭正式上映。半年后,外景地盛大开工。
今年7月,《南京浩劫》的艺术指导罗冠群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影片的工作已经暂停。有消息说,是威瑞迪安公司没有兑现2000万美元投资承诺,中方只好寻找新的合作伙伴。
新的投资方欧米伽公司仍是一家好莱坞公司,刚刚成立一年。欧米伽总裁宣布,影片预定2008年秋天在美国影院推出,同时投资增加到4亿元。
8月,《南京浩劫》拍摄了预告片的第一个镜头,距离最初宣布意向已过去了15个月。
中方制片人新给出的故事架构与《南京》毫无区别:“主要依据当时的新闻、回忆录和幸存者的遭遇,反映70年前南京沦陷时,以拉贝先生和沃特琳女士为代表的国际友好人士组成的国际安全区委员会,面对日军暴行进行了种种反抗,保护了一大批无辜的中国平民的故事。”
《南京浩劫》的前任编剧麦克唐纳的故事却是另一个角度。他曾设想通过女性视角描述历史灾难,主线是一位中国母亲与历史真实人物沃特琳在大屠杀时期的交往和经历。
麦克唐纳是历史学家,经典历史剧《罗马》的编剧。继任者杰夫里·凯恩长于改编间谍小说,并因此获得过奥斯卡提名。
不断重复的辛德勒式叙事
纪录片《南京》交织在真实的影像资料和幸存者的口述中间,由几名好莱坞明星演绎了25个西方人拯救25万中国人的英雄主义故事。“虽然我们收集到了动人的书信和日记,但写下它们的人都已经去世了。古登塔格和斯塔曼建议让演员来阅读,这样既不影响真实性,又能增强感染力。”《南京》的执行制片人迈克尔·贾克布斯对本刊说。
纪录电影实际上只是张纯如纪实作品《南京大屠杀》第五章的内容——南京安全区。贾克布斯说,“如果张纯如没有写第五章,《南京》也就不会出现了。相比大屠杀,西方人的行为被忘记得更加彻底。”
张纯如在书的第五章提到,“同样值得深思的是许多曾经组织南京安全区的外国人的命运。尽管他们竭尽全力帮助南京的中国人,但他们从未从生活和后人那里得到他们所应得的。还没有一本描写这些被遗忘的二战英雄的著名图书,当然也没有一部像《辛德勒的名单》那样强烈地吸引起全世界人民注意的影片。他们的精神主要藏在从柏林到美国森尼韦尔的档案和阁楼中。”
可没有一个中国导演可以像古登塔格一样毫无负担地决定影片的方向:“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电影,已经有好几部呈现屠杀的惨烈,我们必须找到新方式来讲述这个故事。”如《南京》的广告语所说,这是“中国版《辛德勒名单》”。
有一种可能性,《南京》的制作者们从美国另一部个人拍摄的小成本纪录电影《南京梦魇》中获得了前车之鉴。
创作者约瑟夫坚持从宏观角度看待历史,《南京梦魇》采取传统的叙述方式。结果是,所有的发行公司都不感兴趣。大公司让他把样品寄去,然后石沉大海;小公司对这个主题闻所未闻,连样片都不愿意看。
后来约瑟夫把《南京梦魇》放在Youtube和个人视频网站上。仅在美国国内便有超过400万人观看或下载了这部纪录片。所以约瑟夫称自己的电影是“有史以来关于南京大屠杀这个悲剧的最好的一部。”
新的叙事很快有了复制品。2006年底,德国导演雷蒙德·莱开始拍摄纪录片《拉贝日记》。
在张纯如的描述中,德国商人约翰·拉贝是“南京安全区的传奇首领,奇怪的拯救者”。因为他不但是日本盟国的公民,而且是纳粹党在南京的负责人。根据拉贝的复杂性格,张纯如得到了结论:他就是“中国的辛德勒”。
上世纪90年代《拉贝日记》就在德国出版了,可是德国人因对拉贝的纳粹身份无法释怀,进而对他的那段历史心存怀疑。雷蒙德·莱拍摄《拉贝日记》的想法很明确,一位德国英雄的故事。在读《拉贝日记》前,他同样对南京大屠杀一无所知。
今年10月中旬,由德国豪夫曼和佛格斯娱乐有限公司和中国华谊兄弟联合投资2000万美元的影片《约翰·拉贝》正式开机。制作班底主要是德国人,《约翰·拉贝》很大意义上是一部德国电影。
华谊兄弟的老板王中磊说,德方的剧本没有着力于重现民族恩怨,而是从基本的人性视角出发,提供了重温那段历史的全新视角。直到今天,《南京浩劫》还没有公布演员名单。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