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土地弄权乱政的情形和下场会怎样?这从国家公布的典型案例中可见端倪。10日,监察部和国土资源部通报10起土地违法违规案件,涉及津湘鄂粤陕等省市,影响极为恶劣。其中,开平市政府非法批地近3万亩,广东省纪委、监察厅已提请对该市市委书记、常务副市长及原市长处以撤销党政职务或开除党籍等处分。开平绝非孤例。去年以来,全国范围内掀起土地整肃风暴,逾两千名官员卷入其中,或领受党纪政纪处分,或遭到刑事处罚。昔日惯于被践踏的土地成了仕途的终结者。
以开平为例,按照通报的口吻看,它犯有“三宗罪”:一是将集体农用地视作国有未利用地非法审批;二是在治理整顿期间,不仅毫无纠正的诚意,更顶风作乱,继续违法批地;三是接受调查时,弄虚作假且隐瞒真相。对开平两任政府的主要负责人课以惩戒,既宣扬了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国家意志,也希望借此杀一儆百,树立中央在土地调控政策中的权威。要知道,18亿亩耕地红线已载入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是最高级别的行政原则之一,任何情况下容不得任何讨价还价。
问题是,开平及全国各地的现实暴露了刚性原则屡被突破的窘境,土地调控政策实际上面临巨大阻力。不过,造成政策流失、土地失守的不是别人,恰恰是负有保土责任的一方政府。动辄上千亩乃至上万亩良田被征用,喻示了政府经营土地的冲动相当强烈;而数以千计的官员沉沦、变节的事实表明,狙击土地政策、让土地为地方所私用已演变成政府的行动纲领。比如招商引资要用土地,堆砌GDP也要土地,累积政绩同样需要土地。在由项目主导的经济模式下,县长工程、市长乃至市委书记工程屡见不鲜。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尚且如此,政策执行部门除了以土地服膺首长工程外,坚持原则不动摇或强调守土有责近似于美丽的童话。
对应于公权力利用极端手段压榨土地收益,犹如开平市政府化整为零规避政策,耕地甚至集体土地上的农民早就沦为政府的附庸。在地方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高度垄断的情况下,政府以征用之名足以轻易转变集体农用地为非农建设用地,农民对土地权益的主张得不到现有法律支持,对土地没有丝毫的掌控力度,有心无力,只能任凭处置。换句话说,政府可以用极低价格从农民那里拿地,然后高价抛售给开发商或其他投资者。政府从来不缺乏如此干政的冲动,行政环境和法律对它起不到应有的约束。政府想了,政府做了,政府免责了。在中国特色的权力架构下,土地沦为牺牲品并不令人意外。
这不是道德问题,也不仅仅是官员贪欲膨胀的问题,而是不无畸形的行政问题或机制设计问题。政府对土地上下其手的路径一日不除,土地及其政策被侵犯的状况就不可能彻底扭转。当然,政策的软弱不仅仅因为行政肆无忌惮的压迫所致,也与以土地资源为中心勾连起来的利益集团关系极大。土地风暴固然能以暴风骤雨的方式暂时斧正少部分乱象,但于政府对土地的垄断地位却无显然打击,更何况,对官员与开发商的利益瓜葛更少有问津。土地风暴看起来很美,实质上矮化成只针对低级别官员的单边制裁。违法而被轻罚,或违法而逍遥法外的众多。
其实,不止国土资源部等中央部门,地方政府同样在评估土地整肃风暴的效果和趋势,以静制动。总体上看,土地整顿尽管稍有成果,但无伤政府垄断的大势,土地红线的安全仍旧不能乐观。如今,对土地、农民、政策等要素而言,高风险及高损失时期远未过去,依旧深陷于被动的守势无从突围。去年全国土地出让总收入5800多亿元,净收入2100多亿元。今年又当如何?假若土地仍不能从政府手中“解放”出来,基于政策的土地整肃仍无破解垄断之道,政府对土地的利益幻想就难以节制。道理很简单,那么大的诱惑依旧存在,而那么微小的代价依旧能够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