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州市委书记到商务部党组书记、副部长,陈德铭仅仅用了五年时间,这在中国政界几乎是一个特例。
当陈德铭出现在中日经济高层对话的现场时,他的身份已经不再是人们习惯的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而是全面主持商务部工作的副部长、党组书记。这是他在过去的五年间第四次“变换”身份,在此之前,他从苏州起步,五年间历任苏州市委书记、陕西省省长、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而他丰富的学识与务实的作风,也成为了从政经历的绝佳注脚。
“大学教授”
记者接触过的陈德铭,更像一位大学教授,笑眯眯的,为人随和,透过他的玻璃眼镜,那双思考的双眼似乎随时在和你探讨问题,他用得比较多的词语是“我认为、我以为、在我看来……”,讲话温文尔雅富于书卷气,没有任何华丽的辞藻。
58岁的陈德铭履历较为丰富。他出生于上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曾做过下乡知青,务过工,从村官干起,历经农机局干部、肉联厂,但真正帮助他走上从政道路的,是他孜孜不倦的学习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这让他在工作中如虎添翼,得心应手。
1996年,已经获得南京大学国际数量经济硕士学位的陈德铭进入南京大学深造,成为著名经济学家周三多教授颇为得意的经济学博士。周三多教授回忆说:“那时他已是江苏省政府副秘书长,工作很繁忙,却能学习工作两不误,实在很难得,还与我一起合著了《中小企业竞争力研究》一书。”
2006年6月,57岁的陈德铭调任国家发改委,担任副主任,主管能源和经济体制改革,一年多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完全印证了外界对他的评价。
陈德铭刚刚调入发改委时,经过了一段相当刻苦的学习。因为之前在地方工作,有很大的局限性,而发改委是国务院的综合协调部门,几乎和每个专业部门都有关系。据陈德铭身边的一位工作人员称,“陈主任忙完一天的公务回家后,再忙再累也要看国际、国内的背景资料,因为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全面、系统地把握国际、国内形势。”
这位工作人员向记者回忆,陈德铭对每一份文件都不只是认真地读一遍,而是认真地读好几遍。记得他刚来时,办公室报给他一份能源材料。材料返回来时,干部们吃了一惊:页面空白处密密麻麻地写满了近千字的批示:“初步同意上述意见,但是……建议……”那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一边看,一边在思索。“他看似阴柔,却偏偏可以写出言语犀利的观点。”
陈德铭还是发改委首屈一指的“说英语的部长”。在一次国际能源会议上,记者看到陈德铭不需要翻译就能了解外国记者意思,还会在他夹杂着浓重南方口音的普通话中,习惯性地蹦出一些经济学英语单词。可是没人知道,为了学习英语,他曾吃住在南京大学中美文化中心,天天和外国同学泡在一起练口语。
外贸实战
虽然陈德铭曾是主管能源的发改委第一副主任,但在商务部看来,以他在外贸实战业务丰富的经验,此番调任在情理之中。
“陈德铭长期在东部工作,经过在陕西四年的锻炼后,经验和知识结构更为完整。”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黄国雄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商务部多了一个具备沿海与内陆、并且外贸领域工作经验丰富的领导。”
1985年,陈德铭任江苏省商业厅(商务厅前身)副厅长,当时他年仅36岁。其间,他与东南亚乃至欧美工商界和政界广泛接触,被香港《亚洲周刊》评价为“罕有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官员”。
当时的苏州正处于一个发展的重要节点——受当时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加上对苏州招商引资的一些做法不满意,新加坡政府决定从双方共建的苏州工业园区股份有限公司撤资。
“一对夫妻,绝对不会因为偶尔发生口角而影响感情,中新双方也绝不会因小问题而影响合作。”陈德铭幽默过后,开始亲自担任工业园区的党委书记,与时任新加坡总理的李光耀开始了为期一年多的谈判,他令人折服的谈判能力和对英语的运用自如,对谈判的顺利完成颇有功劳,最终确保了中国政府在园区的控股权。
“陕西经验”是他人生另一场历练。2004年11月,他接替贾治邦出任陕西省代省长。他发现陕西的投资环境很不完善,比如干旱问题,环境恶劣,工业化程度相对还很滞后。每次兴师动众招商回来后,都是雷声大,雨点小。
于是他提出提高招商实效的策略:由政府的大团队作战,逐步变成灵活性和实效性的小团队招商;由大量的到外国演说宣传,变成具体企业对具体企业就具体项目进行洽谈;更多地依靠社会中介力量来帮助政府招商引资。最终将美国应用材料公司、美国美光公司等一大批跨国公司引入陕西。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