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4月8号,我国发射“东方红二号”通讯卫星,卫星发射升空后温度却出现异常,如果不及时处理,卫星就会报废。又是孙家栋果断做出决定,打破常规让卫星立即再调整五度。
王志:温度出现异常,那又是你做决定?
孙家栋:是由于当时我们设计不周到,也是第一次搞这个卫星,这个太阳能电池供电过量,使得电池充满了还不断地往里充电,它就要变成一个温度升高,在这种情况下,惟一的一个办法,就是使得电池板对着太阳不要那么直射,把它角度调整一下,那么这是必然的结果,根据这样情况,大家都是反应得很快。当然作为我在现场来讲,是最后决策的,对技术的决策人,根据大家的建议,很快地做出这样的决策。
王志:这种决定都是瞬间做出的,这时候你们的心理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
孙家栋:那阵可以说是,心情不会想到别的事了,而是当时在那种紧急情况下,所有技术人员都是思想集中到了一点,一个,为什么这个温度突然间升得这么快,第二,一切都想不清楚什么道理的时候,就是怎么样才能把这个温度升高,把它制止下来,就好像一个非常危难的病人,刚一到了医院的急诊室,你首先就是要把他病情怎么样先把他稳固下来,在这种情况下,当然也靠了很多我们这支技术队伍,大家对自己业务比较熟练,很快就反应过来。
1999年,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过突出贡献的孙家栋获得了“两弹一星”的荣誉勋章,这一年他70岁。2000年11月,中国政府发表《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明确提出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研究。2004年1月,国务院批准绕月探测一期工程立项,并正式命名为“嫦娥工程”,而孙家栋则受邀担任这一重大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
王志:当你接手探月工程,担任总设计师的时候,你已经74岁了。
孙家栋:对,差不多,正式立项的时候74岁。
王志:没有考虑年龄的问题。
孙家栋:因为国家给的任务嘛,委托我办这件事情,我就去办去吧。
王志:考虑过退休吗?
孙家栋:恐怕也应当退休了,不是考虑不考虑的问题,但是从心情来讲,自己还是热爱航天事业的,毕竟已经干了一辈子这样的情况。
王志:那74岁担任一个总设计师来说,是不是意味着没有更年轻的人可以接着上来。
孙家栋:我认为不能这样说,假设你要问我的话,我认为假设当时从比较相对年轻的同志来找人的话,会比我工作做得更好,但是为什么当时就领导委托我来办呢,我自己认为航天工程它是有连续性,它是有2004年正式立项安排的,那么严格来讲,几年以前就已经开始酝酿做很多立项的一些准备工作,假设再往前说一点,比如说像欧阳先生他们,已经在更长的时间就来探讨,好比到月球,从科学角度来讲,应当探讨一些什么项目,等等这样的情况,所以像我们这些人,都在2004年以前,多少年以前都已经逐步地开始介入到这个项目来,来支撑、研究、制订、立项这个工作,到了2004年立项以后,那么领导可能也考虑到工作的连续性,有一些人已经做了这么长一段工作,那么委托他来办,虽然体力、能力已经开始稍稍已经开始弱了一点,但是他对过去的过程情况比较还了解一些,这样使得工作整个延续下来能更好一些。
中国探月工程首次设立了由总指挥栾恩杰、总设计师孙家栋和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组成的核心团队,他们三个人的平均年龄是72岁,因此也有人把他们亲切地称作是中国探月工程的三个老头。
王志:你们的分工分别是什么,怎么合作?
孙家栋:栾总是总指挥嘛,领导我们来搞这样的工作,我就是个做一些整个工程的管理工作,欧阳先生作为首席科学家,他是提出来这个工程将来要给他解决一些什么问题,他希望探测一些什么项目,那么根据他提出的一些科学探测的项目,那么有关的单位就安排探测仪器,这个探测仪器探测一些数据能提供给他用,那么这些仪器要装到星上,到星上能正常工作,将来要保证这个下来,能符合他的要求来进行使用吧,就是我们三个人在这方面配合还是很好的。
王志:你们俩人说你们是替欧阳老师打工?
孙家栋:那当然就是应当工程为科学家服务嘛,来保证完成任务,但嫦娥工程因为第一步,严格来讲还是有这么个特点,就是你不管有没有科学任务来讲,它本身工程有个非常明确的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呢,就是首先我要能去,能办成这件事情,这句话看着是好像老说这句话,很简单,你首先工程技术人员一定得解决这个问题,你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你不怕你提一个科学任务,提十个科学任务,没这个手段,你发射不上去是不是,是这样的情况。
王志:那作为工程技术人员,会不会有一种失落,最后为他人做了嫁衣裳这种感觉。
孙家栋:我感觉到应该引以自豪,是我们中国的航天事业给我们中国科学家创造这么有力的手段,假设我们科学家用这些数据,能发现研究出来新的内容,在世界科学界的水平上拿出更高的成果,我认为作为我们工程技术人员来讲,应该引以自豪。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