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体制改革的方向不应完全抛弃市场化。”11月27日,在多方关注的《关于深化城市医疗服务体制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出台前夕,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原副院长周志忍教授在北师大举行的一次专业学术论坛上如此陈述。
2005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副部长葛延风对媒体表示:“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基本上是不成功的。”一石激起了千层浪,引起全社会对医疗体制改革的关注和深入探讨,而有关权威研究机构也于随后首度对此表示认同。
卫生部统计表明,我国医疗服务费用增长速度超过了人均收入的增长,医药卫生开支已成为继家庭食物、教育支出后的第三大消费。葛延风分析,政府投入不足是主要原因,在中国的卫生总费用里,大约60%是居民自费,25%集体承担,政府投入占15%。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对于原来推行的医疗体制改革的市场取向提出了质疑,“原来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出现的商业化、市场化倾向是完全错误的,违背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规律。”葛延风认为。
卫生部副部长高强在今年两会期间曾披露,卫生部联合相关部委正在抓紧制定新的医疗体制改革方案,有望年底出台。
中国医疗体制改革课题组负责人、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玲表示,去年年末到今年年初以来,由政府主导医疗体制改革的观念已经逐渐被高层和众多专家接受。
但在周志忍看来,政府主导绝对不是就意味着可以放弃市场化。“我们要搞清楚市场化的两个概念,一是政府责任市场化,二是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市场化。政府责任不可以市场化,但是公共服务提供机制一定要引入市场化。”
他认为,原来向体制改革要资金、要效益,要求政府退出对公共服务的投入,甚至有人提出的“人民医疗人民办”的概念也是错误的,是没搞清楚市场化的方向。但完全抛弃市场化也是不科学的。
“都说英国全民公费医疗好,可没人提起,英国也曾出现过一个手术要预约11个月的现象。”周志忍说,他上世纪80年代在英国学习期间,在感受英国政府全力承担居民医疗费用福利同时,也深切感受到公立医院的效率低下问题。后来,英国政府引入了“模拟市场概念”,在医院内部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才解决了这一问题。
“市场并不是解决看病难的良药,新医改不应该完全抛弃市场化,关键在于市场化的方向要找准。不在于政府责任市场化,而在于公共服务送达机制上实现市场化。”周志忍表示。(车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