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此文版权属《国际先驱导报》,任何媒体若需转载,务必经该报许可。)
50度的高温、糟糕的伙食、传染病盛行,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135名中国工兵的维和任务之艰巨可想而知
11月24日上午10点15分(北京时间下午3点15分),南达尔富尔首府尼亚拉机场。一架满载着中国维和人员的专机缓缓抵达这里。
头戴别有“地球和橄榄枝”徽章的蓝色贝雷帽、身穿迷彩服、胳膊上佩戴着五星红旗臂章的135名官兵精神抖擞地走下悬梯。等候多时的联合国、非盟和苏丹官员立刻上前迎接这批远道而来的中国客人,而一个多月前已先期抵达的5名中国维和工兵也到达现场和同事们回合。
作为进驻达尔富尔地区的第一支联合国维和部队,他们将开始执行为期八个月的维和任务。“针对赴苏丹达尔富尔地区将面临的各种困难,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完成好联合国赋予的维和任务,为中国军队争光。”前一天晚上,在河南郑州新乡机场出发时,维和工兵分队分队长上官林宏沉着自信地对《国际先驱导报》说。
第一天就水土不服
到达尔富尔后,这批中国维和人员被安排临时居住在联合国—非盟驻达尔富尔特派团过渡营区内。当天中午,他们在营区食堂吃了抵达苏丹后的第一顿饭。
很多中国官兵都直言对伙食不习惯。因为这个食堂只供应西餐,而且烹制办法也很简单,主要是面包和肉食,没有米饭、蔬菜、馒头和面条。按照联合国有关规定,2008年1月才开始对中国维和工兵分队供给给养物资。
当晚,他们住在营区的帐篷内,感到异常闷热。中国国内现在已经是初冬季节,而尼亚拉的气候依然相当炎热,中午气温在35度左右,夜晚也有20度。如果在夏季,白天室外温度都在50度以上,地表温度更高达70多度。
不仅温度高,风沙也很大,装备很容易损坏。无疑,恶劣的自然环境将是中国工兵面临的第一个考验。
六个小组各司其职
这支中国维和工兵先遣分队隶属联合国—非盟达尔富尔特派团,分为指挥组、水源勘测组、道路桥梁分队、建筑安装分队、支援保障分队和警卫分队。
在一两天内,中国维和人员就将搬迁到中国分队营地,那里距离尼亚拉市区大约15公里,目前还是一片荒地。中国官兵将在此搭建帐篷,修建营区防护设施和道路。在打好水井之前,他们将从尼亚拉城区用水罐车拉水以解决日常用水问题。中国维和分队配备了净化水的设备,能够保证饮用水的卫生。
在营区初步建成后,中国维和分队还将承担联合国和非盟混合维和部队营房、公路和机场等工程项目的修建工作,为其他国家维和部队到来做准备。联合国安理会今年7月31日通过第1769号决议,决定向苏丹达尔富尔地区派遣约2.6万人的联合国和非盟混合维和部队。按照计划,混合维和部队将在今年底之前部署到位。
疾病和安全是两大挑战
34岁的江佳富是此次先遣队中惟一的博士,这名来自军事医学科学院的传染病学博士是主动申请参加维和行动的。对于即将开始的维和生活,他告诉《国际先驱导报》,自己主要承担当地传染病控制和预防等工作。
“苏丹当地医疗条件较差,疟疾、霍乱、肝炎、痢疾、艾滋病等传染病时有发生。”上官林宏告诉《国际先驱导报》,除此之外,错综复杂的安全形势是另一大挑战,“中国维和工兵分队任务区在达尔富尔山脉南部,是苏丹内战的主要区域,除政府军与人民解放运动两大主要武装已签署《全面和平协议》外,其余各派均盘踞此地,为争夺水源和扩大各自势力范围不断战斗,几乎每周都有流血冲突发生。”
中国工兵显然是有备而来。据上官林宏介绍,在国内,维和官兵就制定了10多个预案,完成了87个训练日、609个小时的针对性训练。此外,还接受了《苏丹概况》、《外事礼仪》、《联合国宪章》、《国际法》等维和常识和基本法规的培训,100%掌握了简单英语和阿拉伯语的日常对话。(邵杰、常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