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23日 星期五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放大字体】【缩小字体打印稿件
郑国光解读IPCC报告 中国需调整经济结构和布局
2007年11月22日 20:25 来源:中国气象报

  气候变暖将主要对自然和人类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IPCC报告将对全球变暖应对机制谈判产生重大影响

  11月12日-17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27次全体会议在西班牙瓦伦西亚召开,会议通过并发布了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综合报告及决策者摘要。这份报告包含哪些内容?对于我国科学认识和应对气候变化有什么指导?带着有关这个报告的一系列问题,本报记者专访了中国代表团团长、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兼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博士。

    记者:郑局长,您率中国代表团出席了这次会议。请你介绍一下这次会议的情况。

  郑国光: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145个国家和近百个国际组织700多位代表,在6天的会议中重点审议并批准了第四次评估报告的综合报告及决策者摘要。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专程参加并致词,他还参加了随后的新闻发布会。潘基文呼吁,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斗争中应该给予发展中国家更多援助。他说,气候变化对发展中国家影响更大,因此在今后的协议中应包括对这些国家的鼓励措施,如为发展清洁能源技术提供资金优惠、向那些最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国家提供资金援助、向它们转让环保技术等。他认为,不实现消除贫困的目标,应对气候变化的斗争就达不到效果。

    记者:第四次综合报告是在第一、二、三工作组报告的基础上形成的综合报告,这个报告的主要结论是什么?

  郑国光:主要结论有五点。

  1. 观测到的气候变化和影响。气候系统的变暖是不容置疑的。目前从全球平均气温和海温升高、大范围雪和冰融化以及海平面上升的观测中得到的证据支持了这一观点。所有大陆和多数海洋的观测证据表明,许多自然系统正在受到区域气候变化,特别是受到温度升高的影响。

  2. 气候变化的原因。由于自1750年以来的人类活动影响,全球大气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浓度已明显增加,目前已经远远超出了根据冰芯记录得到的工业化前几千年中的浓度值,其中1970至2004年期间增加70%。

  观测到的20世纪中叶以来大部分全球平均温度的升高,很可能是由于观测到人为温室气体浓度增加所导致的。近50年来,除南极外各大陆可能出现了显著的人为变暖。

  3. 气候变化及其影响预估。高度一致和充分的证据表明,在当前气候变化减缓政策和相关可持续发展措施下,未来几十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将持续增加。如以等于或高于当前的速率持续排放温室气体,会导致进一步变暖,并引发21世纪全球气候系统的许多变化,这些变化将很可能大于20世纪的观测结果。极端天气和海平面上升事件发生频率和强度的改变,将主要对自然和人类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4. 适应和减缓方案。目前已有各种适应方案,但为降低对未来气候变化的脆弱性,还需要比现在更为广泛的适应措施。目前还尚未充分认识存在的障碍、限制和成本等问题。

  一系列政策和干预手段可供政府建立减缓行动的激励机制。这些政策和手段的可适用性取决于国内的环境以及各部门的制约。

  5. 长期展望。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中的五个“关注的理由”为考虑主要脆弱性保留了可行的框架。本次评估的这些“理由”比第三次评估报告更为有力。许多风险的判断具有高可信度。预估的一些风险较高或者在升温较低时就出现。对于影响和脆弱性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得以提高。有较高的可信度表明,单独的适应和减缓都不能避免气候变化的全部影响,然而,两者兼顾可以显著减少气候变化的风险。有更高的可信度和充分的证据表明通过实施一套技术组合能够达到经评估的稳定水平,这些技术是当前可获得的或者是今后几十年预计将成为商业化的技术。这一可能性假设各种妥善而有效的激励机制已出台,以激励技术的开发、获取、部署和推广以及克服相关的障碍。

    记者:这个综合报告的发布有什么重大意义?

  郑国光:IPCC评估报告的综合报告主要面向各国决策者,为气候变化国际谈判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具有极强的政策指示性作用。今年,IPCC三个工作组第四次评估报告的陆续发布,对国际社会高度关注气候变化问题起到了最主要的推动作用。IPCC第四次综合报告是将于今年12月在印尼巴厘岛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3次缔约方大会的重要科学基础。各方一致认为,IPCC第四次综合报告的结论将为公约第13次缔约方大会上讨论谈判2012年后新的国际减排行动框架提供科学依据。

    记者:就像您所说,IPCC综合报告主要面向各国决策者,具有极强的政策指示性作用。您怎样评价综合报告?

  郑国光:该报告希望唤起相关决策者的关注,促使他们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气候变化。综合报告指出,能否减少全球变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在今后二三十年中在削减温室气体方面所作的努力和投资。报告还指出,要减少全球变暖所带来的影响,必须尽早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尽早采取行动,刻不容缓。这对各国政府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政策,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有一定的指导和促进作用。但是综合报告的主要内容来自欧美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体现了欧盟国家的立场和观点。他们把气候变化科学、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应对措施有机结合,试图将温室气体排放、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地球表面温度与气候变化影响直接挂钩,通过这一逻辑性很强的证据链,证明必须采取全球性的长期减排措施,才能避免气候变暖的严重不利影响,这一点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是不利的,这势必限制了人类拥有的同等发展权。

    记者:气候变化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请您谈谈气候变化的真正原因?气候变化将给我国带来什么影响?

  郑国光:气候变化的真正原因首先是气候系统自身的变化,再就是由于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自1750年以来,由于人类活动影响,全球大气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浓度已明显增加,目前已经远远超出了根据冰芯记录得到的工业化前几千年中的浓度值。有观点认为,人为变暖导致的一些影响是突然的或者不可逆转的。

  气候变化的影响不仅表现为某些极端事件的增多增强,持续的变暖也对我国自然系统和经济社会构成严重威胁。过去100年我国平均气温上升了0.5-0.8℃。近20年我国春季物候期提前了2-4天;近50年西北冰川面积减少了21%,西藏地区冻土厚度最大减薄4-5米;河川径流量减少;沿海海平面上升加速。研究表明,未来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影响仍以负面为主。我国将成为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气候变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构成现实性的威胁。我国需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以适应气候变化的压力。

    记者: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已经十分明确了,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

  郑国光:目前许多国家已有各种适应方案,我国政府今年也出台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而且将节能减排列入了各级政府工作的考核指标,在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方面做出了重要承诺。应该说明的是适应能力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但是在各社会内部和社会之间的分布不均衡。降低对未来气候变化的脆弱性,还需要比现在更为广泛的适应措施。

  证据表明,未来几十年,减缓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有着相当大的经济潜力,这一潜力能够抵消预估的全球排放增长或将排放降至当前水平以下。一系列政策和干预手段可供政府建立减缓行动的激励机制。这些政策和手段的可适用性取决于国内的环境以及各部门的制约。我们可以通过国际层面的合作实现全球温室气体减排,有多种方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的显著成果包括建立了对全球气候问题的响应;促进了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出台;创建了全球碳市场和新的体制机制,这为未来的减缓努力奠定了基础。

    记者:这个报告发布以后,国际上有没有回应?

  郑国光:综合报告的发布,在国际上掀起了新一轮对气候变化的关注。报告发布后,一些国家很快做出回应。欧盟委员会负责环境事务的委员斯塔夫罗斯·季马斯11月17日发表声明,积极评价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的最新气候变化报告。季马斯说,新报告对于加深有关气候变化的科学认识、了解全球变暖给地球带来的严重威胁,都具有很大意义。他呼吁国际社会应该争取在巴厘岛达成共识,以启动有关新的全球气候协议的谈判。

  英国环境国务大臣菲尔·伍拉斯表示,全世界必须勇敢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立即采取行动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防止可能发生的严重后果。他指出,在即将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3次缔约方大会上,世界各国应采取行动,保证国际社会于2009年底前就温室气体减排问题达成相关协议。

    记者:您作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兼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国气象局局长,能不能结合报告谈谈我国如何科学应对气候变化,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

  郑国光: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新贡献”。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就要全面提升科学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不断提升气候、生态、环境保护的层次和水平,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首先,要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规划的制定和建设,统筹协调各部门(区域)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目前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已经出台,为我国采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提出了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和相关政策措施。建议各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尽快制定与国家方案相配套的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规划,提出更为具体可行的部门/区域落实国家方案的行动计划,以便更有效地贯彻实施国家方案,实现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总体目标。还应加强国家层面上的气候变化立法工作,以法律规范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使保护气候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其次,要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支撑,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科学性。科学研究成果是制定国内气候变化应对措施、参与国际气候变化外交谈判的重要基础。应切实加强气候观测系统和温室气体浓度监测分析系统的建设以及气候系统模式的研发,优先加大气候变化规律研究、气候变化趋势预测、气候变化影响分析、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气候变化应对措施制定等方面的科技投入,形成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能够为国际科技界所认可的研究成果,为我国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内政外交政策提供科技支撑。

  第三,要加强气候变化领域的能力建设,提高我国防灾减灾和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应对气候变化和防御极端气候灾害能力是体现未来20年和谐社会建设水平与国家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全球地表温度在未来100年持续升高的趋势已经不可避免,我国适应和防范全球气候变暖引发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更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应把应对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纳入国家安全体系,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增强防灾减灾、抵御极端气象灾害的能力,降低气候变化的风险,提高农业生产、水资源保障、公共卫生等领域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崔洁 郭战峰)


编辑:宋方灿】
相关报道
·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连线慰问赴浙防台工作组
·郑国光介绍今年国内国际出现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郑国光:中国政府采取切实措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图片报道 更多>>
甘肃白银屈盛煤矿事故已造成20人遇难
甘肃白银屈盛煤矿事故已造成20人遇难
盘点世界现役十大明星航母舰载机
盘点世界现役十大明星航母舰载机
13米高巨型花篮“绽放”天安门广场
13米高巨型花篮“绽放”天安门广场
中国首艘航空母舰正式交接入列
中国首艘航空母舰正式交接入列
日本发生列车脱轨事故 致9人受伤
日本发生列车脱轨事故 致9人受伤
沙特民众首都街头驾车巡游庆祝建国日
沙特民众首都街头驾车巡游庆祝建国日
世界模特嘉年华 60佳丽夜游杜甫草堂
世界模特嘉年华 60佳丽夜游杜甫草堂
青海北部出现降雪
青海北部出现降雪
涓浗鏂伴椈缃-404椤甸潰

  每日关注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图片库服务】-【资源合作-【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有奖新闻线索:(010)68315046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备05004340号]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1024*768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