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尚在征求意见,尽管已经遇到强烈反对,但十有八九我们要和五一黄金周说再见了。
作出这样的判断,首先基于对“国情”的了解。拿出草案的,征求意见的,最后拍板的,都是一方,指望谁自己否定自己,太难了——即使没有利益在里头,至少还有个脸面问题。让我进一步坚定上述判断的,则是目前正在进行的征求意见。对取消五一黄金周的焦点争议,发改委网上问卷调查竟然没单拎出来,而是和增加中秋等放假“搅在一起”,以致网友说“我怎么回答他都可以认为我同意”。而11月9日公布方案,11月15日征求意见结束,时间如此之短,这意味着对那些边远省份没有条件上网的人来说,即使他看到草案马上写意见,马上到邮局给发改委发信,也可能在他的信到达之前,征求意见已经结束了——一旦征求民意成了走过场,最后的结果就只能是“你爱怎么说怎么说,反正就这么定了”。
一位参与草案制定的清华大学教授说:“取消黄金周有百利而无一害,对新草案我想不出什么反对的理由。”草案制定者如此自信,不难想见让他们作出改变会有多难。既然他“想不出什么反对的理由”,那好,我告诉他我为什么反对,告诉他很多人有我一样的想法。还想提醒他,这样一个方案,究竟是立法典范还是败笔,还是走着瞧,不用太早得意。
我强烈反对取消五一黄金周,我强烈要求它留下来。
想让它留下来,首先因为我不想失去一次回家陪陪父母的机会。父母在外地,道儿远,平日工作忙,难得回去一趟。一年的几个长假,是仅有的几个陪父母的机会。每一个长假临近,父母老早就来电话问“哪天回来”,他们的思儿之心比我归家之情更要迫切。
取消它是利是弊,父母说不出太多,取消带给他们最大或许也是唯一的改变是:儿子五一回不来了;父母不会上网,也不会写信反映什么“民意”,但他们会用失望的眼神,来表达对取消的否定。
当初,黄金周不是从“以人为本”角度设立的,拉动经济是其本意。但客观上,它却达到了以人为本的效果。目前的黄金周,对商家来说是“赚钱周”;对外出旅游的人来说,或许是“受罪周”,但对于多数国人来说,它是“亲情周”。对他们来说,取消黄金周,就是在割舍亲情。明白了这点,也就不难明白人们为什么会对此反应激烈。
想让五一黄金周留下来,还因为在春暖花开的时节,我想出去走走,走得远一点。万物更新,春天最适合出外踏青。没错,周末也能出去,但一共两天时间,只能在附近溜达溜达,稍微远点的地方,想都别想。
清华那位教授说,“五天带薪年假加一个周末,又是一个长假。”按他说的,用这个“长假”去享受美好春光,似乎是个不错的选择。关于“有多少人能享受带薪年假福利”的担心,不说了。“二人世界”,小两口商量商量一起休假,共度好时光,没问题。但“三口之家”呢,是夫妻二人出去潇洒把孩子扔家里,还是让他旷课一起去?就多数家庭而言,“步调一致”的休假才有意义。
黄金周,哪儿都挤,哪儿都堵。取消一个黄金周,人们出不去了,也就不用再受这些苦,似乎挺人道。其实,对于出去受罪,除了少数人是“不期而遇”,多数人是有心理准备的——明知受罪还要出去,可见人们走出去的心情多么迫切。而且,五一出不去,都赶十一挤,会更受罪。
我知道众口难调的道理,知道怎么改最终都会有人不满。如果取消五一黄金周反映的是多数人的意愿,那么,我不满意也必须接受。那让我们看看民意如何?11月13日《华商晨报》报道,沈阳6成市民反对取消五一黄金周;同一天《山西晚报》报道,太原七成市民反对。
不同的地方,赞成反对的比例,或许会小有差别,这和各地生活习惯有关,也和抽样人群选取有关。但人同此心,这比例不会因地域不同变化太大, 沈阳、太原如此,其他地方的民意,不难想见。悬念在于:面对如此民意,有关部门会作出怎样的回应?(腾德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