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12日 星期一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放大字体】【缩小字体打印稿件
移民重庆: 有史以来最大规模城市化试验
2007年11月12日 10:5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重庆城乡统筹规划中农村人口大转移的数字,与目前在重庆市主城区务工的316.3万农民工数据大体相当。不过,这些人是否愿意最终放弃土地留在城市,城市又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接纳他们,是决定这次有史以来最大规模城市化试验成败的关键

  ★记者/谢良兵(发自重庆)

  9月28日,重庆市区“皇冠扶梯”旁,一看到拎着大包小包的人群,31岁的沈晓民便和其他几个“棒棒”一拥而上。“老哥,挑行李嘛?”

  从菜园坝到两路口,“皇冠扶梯”这个号称亚洲最长的扶梯,是许多人必经之路。重庆火车站和重庆汽车站就聚集在菜园坝,这里是重庆最主要的人流集中地。

  来自奉节县五马乡的沈晓民,到重庆城区做“棒棒”已经两年多了。“棒棒”这个与美女、火锅同为“重庆三绝”的人群,据说在重庆城区已有几十万之多。

  “棒棒”又称挑夫,在爬坡上坎的重庆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一根棒,一条绳,就是他们谋生的全部家当。一天近12个小时的营生,换来十几二十元不等的收入。

  这些来自重庆远郊区农村的“农民工”,到2006年末,已经达到316.3万人。除了做“棒棒”、擦鞋之外,他们主要集中在建筑、工矿、环卫、餐饮等各个行业。

  与许多农民工的梦想一样,沈晓民希望自己现在没日没夜地努力干活,将来能在城市里安居,拥有自己的生活空间,“当然是想把老婆孩子接到城里来。”沈说。

  沈晓民不知道,就在这一天,重庆市人大常委会第33次会议审议通过了设立“农民工日”的议案,从此每年11月的第一个星期天,成为了他们的节日。

  沈晓民也不知道,重庆市政府已将建立新型农民工制度,确定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突破口。而沈晓民们将成为近400万农村劳动力大转移中的一分子。

  “到2020年,大概有800万~1000万农村人口成为城镇人口,其中,将有近400万人口向重庆‘一小时经济圈’内大转移成为市民。”重庆工商大学副校长廖元和对本刊说。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新移民既考虑了三峡库区的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兼顾了重庆的城市化进程与经济社会发展,是重庆总体战略发展规划下的一步重要的棋。”重庆市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钟瑶奇对本刊记者说。

  钟瑶奇是《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人口迁移的对策研究》课题组负责人。在她看来,新移民的实质就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农村人口的大迁移。

  已经审议通过的《渝东北规划》显示,到2020年,该地区将累计向外转移人口230万人左右。10月25日重庆市委审议通过的《渝东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则显示,到2020年,渝东南地区也将累计向外迁移人口115万人左右。

  这些“新移民”将主要被吸纳入重庆市的“一小时经济圈”内,并将成为新市民。“我们将引导人口梯度转移和合理分布。”9月25日,重庆市发改委主任杨庆育在谈到重庆市“一圈两翼”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工作情况时透露说。

  “人口转移的数字,是在考虑了诸多因素综合得出的结论。”重庆市发改委发展规划处副处长缪为对记者称:一是“一小时经济圈”内23个区县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二是市计生委对未来人口增长率的测算;三是每个区县各自的估算。

  事实上,规划中的这个大转移的数字,与目前在重庆市主城区务工的316.3万“农民工”数据大体相当。到2006年末,加上市外来务工人员,重庆市的农民工数量已达600多万人。“这意味着主城区能承载这么多的劳动力。”廖元和说。

  离土易,离乡难

  但与此前纯粹的劳务输出不同的是,此次劳动力转移其实就是城市化移民,政府将引导农民彻底放弃自己的土地而“洗脚进城”。“(政府)力争在2008年,引导首批10万~20万优秀‘农民工’进城安居落户。”重庆市发改委主任杨庆育透露说。

  “农村种地不用交税,多数人都不愿丢掉土地。村里那些出来打工挣了钱在城里买房了的村民也是这样。”来自奉节县五马乡的沈晓民对本刊说。而与他一起干活的几位“棒棒”的看法也大体如此。

  这是重庆市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当中的现实。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张应良的研究发现,目前大部分进入非农产业部门的劳动力并没有完全脱离农业,也没有放弃土地承包权。“他们仍然或用闲暇时间或用家庭辅助劳动力来经营农业。”

  此前,由于政府对于农民进城居住的相关政策不明朗,就业、户籍、土地将如何处置等都仍不得而知。因此,这些“农民工”即便在城镇买了房子,宁肯让山里的房子和土地闲置,也不愿放手。“有相当的劳动力属于季节性转移。”张应良说。

  显然,这并不符合重庆市“400万劳动力大转移”的规划目标。但是,没有了政府的行政强制性,市场化路径下的“新移民”是否愿意最终放弃土地留在城市,城市又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接纳他们?这些都是当地政府需要去解决的问题。

  400万新移民向“一小时经济圈”和万州区、黔江区内大转移,以这些移民目的地的产业布局和经济总量,能否承载如此巨大的移民计划?

  与成都相比,重庆“一小时经济圈”内的经济人均水平和三产比重都比较低。一位研究当地经济的专家担忧地说,以主城区这样的经济产业辐射和影响能力,恐怕难以实现重庆城市化中“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目标。重庆工商大学副校长廖元和认为,低城市化率与产业支撑不足是个恶性循环。“工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肺动力’,重庆第二产业的薄弱,在一定程度上与重庆‘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相关联。”廖说。

  长期以来,重庆一直是全国摩托车行业的“龙头”,但近两年来似乎有所不景气。与摩托车产业有相同状况的还有汽车产业和传统航运业。重庆这些传统的支柱产业,都正在或多或少地失去往日的竞争优势,直接后果就是造成重庆第二产业的失落。

  产业空虚也是整个渝东北地区的一大心病。以2006年为例,在重庆市的工业增加值中,渝东北片区仅占8.8%。在三峡工程蓄水以后,淹没区企业大规模的关停并转,致使90%的工业企业关闭。其中,万州原有的370家企业中,就关闭了300多家。

  在县城和城镇更是如此。比如,开县规划面积8万平方米的工业园内,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公司发展红火,其余都是大片的预留工业用地。在县城搬迁后,开县制造业基本上“全军覆没”。虽然县政府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但产业空虚仍待解决。

  在解释为什么会出现产业空虚的现状时,廖元和认为,一是历史上产业基础比较薄弱;二是交通不方便,在以前,去一趟最偏僻的区县需要花掉数天的时间;三是自然环境;四是当初三峡工程久拖不决,导致投资环境变差。

  重庆三峡学院三峡移民经济开发研究所所长熊建立则解释说:“三峡工程水位线以下,恰恰是原来地方的经济集中区域。但在搬迁过程中,形成了一个错位。原有产业重新恢复有一个过程,产业的新发展又与移民搬迁无法同步,就出现了产业空心化。”

  在此背景下,解决这400万大转移劳动力人口的就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1]  [2]  [下一页]

编辑:李淑国】
相关报道
·重庆市委书记:新特区改革着眼于兼顾公平
·重庆新特区效应刺激房价 部分楼盘拉高幅度超20%
·多家海外华语电视关注重庆“新特区”发展之路
·中国“新特区”:成渝携手折桂 改革尚需持久动力
专题:科学发展 共建和谐
图片报道 更多>>
甘肃白银屈盛煤矿事故已造成20人遇难
甘肃白银屈盛煤矿事故已造成20人遇难
盘点世界现役十大明星航母舰载机
盘点世界现役十大明星航母舰载机
13米高巨型花篮“绽放”天安门广场
13米高巨型花篮“绽放”天安门广场
中国首艘航空母舰正式交接入列
中国首艘航空母舰正式交接入列
日本发生列车脱轨事故 致9人受伤
日本发生列车脱轨事故 致9人受伤
沙特民众首都街头驾车巡游庆祝建国日
沙特民众首都街头驾车巡游庆祝建国日
世界模特嘉年华 60佳丽夜游杜甫草堂
世界模特嘉年华 60佳丽夜游杜甫草堂
青海北部出现降雪
青海北部出现降雪
涓浗鏂伴椈缃-404椤甸潰

  每日关注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图片库服务】-【资源合作-【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有奖新闻线索:(010)68315046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备05004340号]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1024*768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