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上海大剧院艺术课堂迎来了一位特殊的主讲人———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他为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师生举行了一场“音乐.艺术.人生”讲座,讲述自己作为一名音乐发烧友与音乐、艺术之间不平凡的人生故事。
【音乐.学术】
旋律为科研带来灵感
“不要以为科学家都埋头工作,其实很多人都有自己的艺术爱好。”
从2004年开始,李岚清在全国各地为十多万高校师生举办“音乐.艺术.人生”讲座六十余场,昨天他在上海大剧院举办的特别讲座,也是“音乐.艺术.人生”系列讲座第一次从高校会场搬进剧场。他儒雅的形象、睿智的谈吐以及旁征博引的叙述,激起了学生们一阵阵热烈掌声;而其言谈中不时跳出的“PK”、“粉丝”、“恶搞”等现代词汇以及讲座中穿插的音频、视频、动漫等影像技术,更让年轻学生们对这位老人备感亲切。
对于音乐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李岚清没有急着展开论述,而是先说了几个小故事来证明音乐的特殊作用:“不要以为科学家都埋头工作,其实很多人都有自己的艺术爱好———‘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夫人蒋英就是一位著名歌唱家,钱学森自己也说过,艺术给了他科学研究之外的帮助;‘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人们印象中就是戴着草帽、走在稻田里,其实拉小提琴是他的一大业余爱好,他还在家乡组织过乐队在节庆时演出;爱因斯坦更是交响乐的超级发烧友,有一张1932年的照片记录了他在船上与其他科学家一同演奏的场景,而他的‘广义相对论’更是在钢琴演奏中灵感迸发而促成的———爱因斯坦说过,音符加数字就是完整的世界,而之后的世界发展也证明了他这个观点。”
李岚清认为,好的音乐就是应该旋律优美、寓意深刻、久盛不衰、百听不厌,他反对狭隘的艺术观,“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的观点是片面的。
【音乐.流行】我们的“主食”应该是“文化”
“现在都说流行音乐是精神快餐、娱乐零食,但我们不可能天天吃快餐、零食,那我们的主食是什么呢?应该就是文化。”
这两年,李岚清除了听古典音乐,也听了不少流行歌曲,他说自己并不排斥这些流行通俗作品,很多流行歌曲都是反映生活、有一定意义的,但有些歌词就难以理解:“我听过《老鼠爱大米》、《猪之歌》……说实话,我把《猪之歌》的歌词反复读了很多遍:‘你的鼻子有两个孔,感冒时的你还挂着鼻涕牛牛;你有着黑漆漆的眼,望呀望呀望也看不到边’,我实在是不理解歌词到底要说明什么。还有一次,我看电视听到一句歌词说什么‘爱情就像游戏’,我后来查了一下,原来这首歌名叫《爱情三十六计》,至少对我这个年龄的人来说,‘爱情就像游戏’这个观点是无论如何不可能接受的。都说外国人的婚姻观念很开放,但他们也对我们的歌词不理解,有一位西班牙朋友曾对我说,他听到《心雨》里有句歌词是‘明天我将成为别人的新娘’,然后是‘让我最后一次想你。’这个西班牙朋友感到非常不可思议。现在都说流行音乐是精神快餐、娱乐零食,但我们不可能天天吃快餐、零食,那我们的主食是什么呢?应该就是文化。”
从歌曲衍生出来,李岚清还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传承的一些忧虑:“随着网络的发达,现在中国读书的人越来越少;国外的网络也很发达,读书人反而越来越多,这使我感到有些忧虑。现在很多人习惯用电脑打字,但是写字的时候一提笔就忘字,我们的中国字是非常奇特而又具有艺术价值的文字———敲键盘不能代替写字。”
【音乐.外交】歌声成申奥“助推器”
“当时,我就邀请卢日科夫一起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之后还把俄罗斯老歌都唱了一遍,气氛立刻热闹起来。”
作为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参加了很多外交活动,其艺术爱好也使他结交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政治家朋友。2001年7月,李岚清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前往莫斯科参加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为了在莫斯科营造一个有利于北京申奥的气氛,曾在苏联留学的李岚清特地邀请莫斯科市长卢日科夫到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做客。“我们两人都是滴酒不沾,宴会场面似乎有些平淡,我就邀请卢日科夫一起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之后还把俄罗斯老歌都唱了一遍,气氛立刻热闹起来。后来,卢日科夫的确热情地帮助我们在莫斯科营造了有利于北京申奥的气氛。”
李岚清曾与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多次见面会谈,但每次会谈的时间都会被延长,因为两人一聊到音乐艺术就找到了共同的话题。“希拉克其实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他有一次在参加大会的时候,既不发言也不听别人发言,而是在下面偷偷看书。媒体把书的封面拍了下来,原来是《中国的青铜器研究》。希拉克不仅喜欢青铜器,还对中国古代诗词很有研究,有一次会议后,他悄悄叫住我,说他正准备写一个有关中国的电影剧本,主角是李白,他是想通过我了解中国当代青年人是如何看待这位唐代诗人的。”
此外,波兰副总理也是李岚清的老朋友,因为他们两人同是作曲家肖邦的“粉丝”,还一同到肖邦曾演出过的古堡看肖邦曾弹奏过的钢琴;而李岚清出访挪威时提到了挪威两位伟大的艺术家易卜生和格里格,挪威副总理不仅带头鼓掌,还特地改变行程陪同李岚清走访了格里格的故居。
【音乐.传承】
中国流行音乐起源上海
“中国音乐家要用现代人听得懂的语言,用传统的中国文化来写音乐……不能随意让经典音乐PK通俗音乐。”
很多人认为中国的流行音乐起源于港台地区,其实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才是中国流行音乐的发源地。近几年,李岚清对中国近现代音乐进行了很多调研。根据他的考证,中国的第一首流行歌曲是由作曲家黎锦晖1927年创作的《毛毛雨》,李岚清撰写的文章《中国近现代儿童歌舞音乐的创始人———黎锦晖》还刊登在2005年9月30日的《文汇报》上。在李岚清眼里,当年在上海滩名噪一时的李叔同是近代的“唐伯虎”,“李叔同无论做什么都做到极致,才二十多岁就轰动上海滩,而且诗书音乐都非常精通,他的《送别》竟然使美国作曲家的曲子有了中国韵味;后来他做了和尚也立志要做苦行僧,最后成为了大家都熟悉的‘弘一法师’。”
除了李叔同,李岚清尊敬的中国音乐家还有小提琴家马思聪和二胡演奏家华彦钧,《思乡曲》和《二泉映月》是两人各自的代表作。在讲座现场,李岚清还与男中音歌唱家张峰一同深情演唱了由刘半农作词、赵元任作曲的《教我如何不想他》。“有人把音乐看作技巧,而不是审美的乐趣,所以他们听不懂。其实,听不懂是因为他们听少了,现在很多演奏家都用通俗的方式来演绎经典———‘钢琴王子’克莱德曼的《致爱丽丝》其实是贝多芬的作品,S.H.E的《不想长大》用了莫扎特《第四十交响曲》中的旋律。我不是说古典作品不能被借用,但是对经典音乐的恶搞是极不妥当的。中国音乐家要用现代人听得懂的语言,用传统的中国文化来写音乐,谭盾、叶小纲做的就是这样的事情……不能随意让经典音乐PK通俗音乐。”
尾声
近三个小时的讲座结束后,李岚清把《李岚清音乐笔谈》、《李岚清教育访谈录》分别赠送给上海大剧院、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及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他还来到师生们中间,聆听指挥家陈燮阳执棒上海交响乐团演奏约翰.斯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中的《欢乐颂》,以及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尼的歌剧《威廉.退尔》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