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1月2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今日发表记者手记《唐山人的精神力量》称,在中国采访的快乐,是在旅途中偶然邂逅一些真诚勇毅的平民或普通官员,是他们的身影篆刻出中国几十年经济快速发展的成就。原文摘录如下:
据说,历史上最早记载的河北人之一,是先秦时代以慷慨悲壮的侠义豪情前往行刺秦王的大刺客荆轲。司马迁为古代刺客做传,为当时送别荆轲的燕太子丹想象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千古名句。壮士别去的易水之滨,地点正是今天河北省保定地区的易县,古称易州。
来自石家庄的河北朋友聊天时说:“荆轲就是最早的人肉炸弹。”
有人随即纠正道,恐怖分子伤害的是无辜的平民百姓,荆轲拿的匕首只对准发动战争的秦王一人,其行为是冤有头,债有主。因此荆轲和当今的恐怖分子或二战时期的神风敢死队不可同日而语。
河北朋友点点头。不过,大家一致认同的是,慷慨悲歌、舍身取义的精神在河北古已有之。31年前,河北省唐山市发生过一场7.8级大地震,震后恢复和重建过程代表了另一种慷慨悲歌的壮志,这时的主角不再是荆轲一人,是百万没有被地震打倒的唐山市民。
来到唐山,你很难不为之动容。31年前,相当于400颗广岛原子弹破坏力的地震在距离地面16公里的地壳里炸开,百年工业重镇毁于一旦;31年后的今天,你看到一座整齐干净的唐山新城拔地而起。
抵达唐山第一天市委宣传部安排记者参观唐山抗震纪念馆,讲解员流利地解说着唐山在清末和民国时代的辉煌,这里曾经诞生中国大陆第一座机械化采煤矿井,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第一台蒸汽汽车,第一桶机制水泥,第一件卫生瓷。
介绍到1976年大地震时,解说员说了,24万人丧生、16万多人重伤、7000多家庭全家灭绝,短短记录影片掠过一行文字:震后20小时,唐山通过自救或互救而脱险者45万。接着,展览重点转移到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如何调动资源和军队救灾,唐山的灾后建设进度,唐山荣获联合国“人居荣誉奖”等等。
纪念馆没有说明30年里唐山人如何继续展示河北人以传统的豪气克服万难的细节,当时也没有社会心理学家对心理问题深入分析,但参观者可以凭据想象,以及通过身边河北人怡然的神态中去领会。
公务员小冯并非唐山人,却在1978年随父母来到唐山生活。重灾后不往外跑往废墟钻?小冯解释说,他母亲是唐山人,地震后外祖家只剩下外祖母一人,父母毅然从外地迁往唐山照顾外祖母,加入唐山市的重建。
吃饭时,从北京来到唐山工作的城市规划师薛波主动成了唐山的宣传官。薛波详细地介绍了唐山曹妃甸港的优势,也很小心地提到抗震精神。我相信是唐山人的精神面貌感动了他,虽然每次提起地震,席间总有人安静片刻。
在中国采访的快乐,是在旅途中偶然邂逅一些真诚勇毅的平民或普通官员,是他们的身影篆刻出中国几十年经济快速发展的成就。我到唐山,原意是亲身见证报章所说的曹妃甸天然良港,了解唐山希望与新加坡合作开发“生态城”的具体位置,结果发现了唐山另一种更深刻的财富。
在水深36米的曹妃甸天然良港被开发以前,在让中国总理温家宝睡不着觉的南堡油田被发掘以前,唐山的财富即已存在。唐山有最特殊的受灾历史,其他中国城市也有各自的奋斗史。虽然中国经常派官员到新加坡学习现代城市管理、国际商业运作规则,但精神上的东西,我们该向他们学习的更多。长远而言,后者才是一个社会、国家保持生命力的源泉。(韩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