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伊拉克战争中,伊军将小型GPS干扰机摆放在高楼和高山上,使美军发射的多枚巡航导弹因迷航而坠落在伊朗和土耳其境内。伊拉克战争中所发生的多起美英军队误击事件,大多与传感器识别失效有关。
“蓝军”电子干扰分队感到茫然,明明干扰成功,怎么侦察机还是被准确摧毁?红军师用什么方式给电脑输入了射击诸元?此时的“蓝军”还不知道,红军师巧妙运用多部雷达,已经织起了一张牢不可破的天网,“蓝军”干扰的只是一个诱饵。
在顶住了“蓝军”一波又一波的攻势后,红军师开始准备发起全面反攻。数百台火炮齐鸣山坳,坦克、步战车就像从地底冒出来一般,向“蓝军”阵地冲去。一时间,浓烟四起,战火弥漫,激烈的枪炮声奏响了一曲战地进行曲。
指挥决策作为军事实践的重要形式之一,总是随着军事技术和战争形态的演变而不断变化。农业时代,谋略作为弥补技术不足和设置“战场迷雾”的重要手段,成了指挥决策的核心;工业时代,技术成了“透视战场”和战术运用的重要支撑,指挥决策的关注点开始向技术偏移;信息时代,制电磁权成为制信息权的核心,面对复杂的战场电磁环境,指挥决策将如何破解新的“迷雾”,确立新的关注点?
“胜负我们并不看重。”红军师师长杨剑说,“这次演习的主要收获,就是破解了这一新的“迷雾”,检验了部队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指挥控制、火力打击防护等五大类三十一种能力。”
“新环境”催生新型“中军帐”
对抗前沿,激战正酣。某新型装甲侦察车深入战斗前沿,利用信息采集系统,迅速将战斗实况传递到红军师指挥所。“中军帐”里,指挥员根据战场态势的不断变化,适时将战斗指令发送到一线攻击群。
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决策日益精确化,制电磁权成为指挥决策链条中的关键环节,指挥员必须把决策的关注点投向电磁领域的每一个技术细节。在作战决心的确定上,不仅要包括总体作战目标的确定,主要作战方向的选择,兵力、火力的运用,后勤、装备保障的组织,地形、气象、水文条件的利用等,还应包括电磁攻击目标、方向和时机的选择。在作战力量编组上,不仅要在联合作战背景下编组地空协同、目标引导、特种作战等力量,还应将战场电磁监测、电磁破袭等新的作战力量要素考虑在内。在作战力量部署上,指挥员不仅要关注如何发挥兵力、火力、后勤、装备、地形等作战要素之间的功能互补、能量释放、战场生存等积极因素,而且要充分考虑我方不同电磁装备之间的自扰互扰、民用(自然)电磁环境的干扰、对方电磁攻击的破坏等消极因素的制约,并以此作为确定兵力部署的重要条件。
战况源源不断输送到指挥中心。各种信息和指令通过多点对多点的可视通信系统,及时、准确地传达到指挥所各部位。各部位参演人员根据战场信息,迅速判断战场局势,通过视频系统“面对面”为首长提供决策依据。各指挥所之间传送文书、传达指示、传递建议意见再也看不到通信兵跑来跑去。新的通信指挥方式拉近了指挥所与指挥所之间、指挥所与战场之间的“距离”,作战指挥更加透明、通畅。
驱车前往红军师指挥所,笔者一路上看到了3个“指挥所”。“信息化武器装备所辐射的电磁信号,时刻处于敌方监视之下,稍有不慎,就可能招致杀身之祸。”师政委周和平向笔者介绍说,那是他们利用光学原理设置的假指挥所。
用3件普通的角反射器材,采取一线式模拟山体地形、梅花状散布模拟隐蔽目标、三角形模拟车辆集群等方法,一个活灵活现的假指挥所就呈现出来。假目标隐真示假,诱使敌侦察系统上当受骗,成为有效防护我军指挥所的“功臣”。
“敌侦察卫星将在5分钟后到达我上空侦察。”
“开启卫星干扰控制系统!”指挥所内,红军师师长杨剑沉重下达命令。
随着卫星干扰系统的开启,顿时,基本指挥所半径数十公里内,敌卫星定位系统的定位、导航、校时等功能完全丧失,敌军以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为依托的精确制导武器“双目失明”。
这个指挥平台,是红军师经过6次实验,把电子视频系统和某新型作战指挥系统进行综合集成的产物,包含电子沙盘、要图标绘、数据查询、辅助决策等多种功能的新型触摸视频指挥平台构建成功。
借助新型指挥平台,指挥员、参谋人员的各种想定和战场态势分析,直观形象地展现在指挥组成员眼前,翻查、返回,红军师的指挥员在实地推演中,对多种战术想定,进行实际对比,选择出了最佳战斗方案。
传统指挥平台主要采取“纵向、逐级、递进”的方式实施战场控制,断其一点,便影响一片。现在,红军师建立了以网络为中心的指挥体系,即使部分链路受到干扰破坏,也不会导致整个传输链路瘫痪,仍可以利用纵横交错的网络链路,迂回传输信息,实施指挥控制。网状结构的指挥体系,能快速连接到每一级战斗单元,使指挥灵活自如。
“是复杂电磁环境给作战指挥方式带来的新要求,逼迫我们建立了新型中军帐。”师政委周和平说。
相关链接
复杂电磁环境究竟“复杂”在哪
对作战行动产生巨大影响的电磁活动,构成了战场电磁环境。战场电磁环境,是指战场空间内对作战有重大影响的电磁活动和现象,它与陆海空天并列,是“第五维战场”——电磁空间战场。由于电磁活动构成了对陆海空天各维空间的全面渗透,电磁环境事实上已经上升为信息化战场上最复杂的环境要素。这种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空域上纵横交错。信息化战场上,来自陆海空天不同作战平台上的电磁辐射,交织作用于敌对双方展开激战的区域,形成了重叠交叉的电磁辐射态势,无论该区域的哪一个角落,都无法摆脱多种电磁辐射。
二是时域上持续不断。利用电磁实施的侦察与反侦察、干扰与反干扰、摧毁与反摧毁持续进行,使得作战双方的电磁辐射活动从未间歇,时而密集,时而相对静默,导致战场电磁环境始终处于剧烈的动态变化中。
三是频域上密集重叠。从原理上讲,电磁频谱的范围固然可以延伸到无穷大,但由于电磁波传播特性的限制,交战中敌对双方都只能使用有限的频谱片断,这就使密集的电磁波拥挤在狭窄的频谱之中,大大增加了电磁对抗的复杂性。
四是效能上随机多变。在作战的全过程中,敌对双方都会根据作战目的和毁伤要求,频繁调控、变换着辐射能量的强弱及形式,如此一来,不仅可以更多、更远、更快地探测和传递电磁信息,还可以形成干扰压制与欺骗,甚至达成毁伤效果。
如此复杂的电磁活动,同时在上述四个领域共同作用,使指挥作战变得异常艰难,劣势一方难免感知迷茫、指挥紊乱、控制失效甚至发生生存危机,最终陷入“看不见、联不上、打不准、藏不住”的挨打境地。随着优势一方不断施加电磁干扰,特别是实施有针对性、破坏性强的电磁攻击行动,这种困境将持续并加剧。倘若没有有效的应对措施,失去作战能力只是迟早的事。(张乡林 黄健 陈了了)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