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万公里的太空旅程、上千条测控指令、数以万计的测控数据……连日来,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一大批测控专家,在夜以继日地保障“嫦娥一号”卫星顺利飞行。中心党委书记张声远今天告诉记者,“嫦娥一号”领航者,80%是1994年以后毕业的大学生,在274个关键测控岗位上的负责人平均年龄只有30岁。
记者走进飞控大厅,卫星轨道精确计算岗位的青年测控专家陈明说:“我们这项工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据悉,绕月探测工程的轨道计算在国内尚属首次,陈明组织编写的“嫦娥一号”卫星轨道计算分析,是整个轨道计算的核心,开发耗时一年多,取得圆满成功。像陈明这样的青年专家,在这次任务中还有很多。遥测专业负责人、飞管室工程师李晓敏,完成了“嫦娥一号”卫星长期管理软件中最复杂的关键配置项目。仿真工程师郑爱武,负责开发卫星飞控模拟器的仿真主控机系统,开创性地设计出“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的飞控模拟器。飞行测控计划项目负责人洪春辉,参与建立了一套较完整的质量过程控制方案,首次实现了深空测控过程的完全自动化。软件室专家欧余军编写的标准化飞行器遥控软件,在国内首次实现了对空间飞行器的透明控制。
记者了解到,为完成“嫦娥一号”卫星测控的艰巨任务,中心党委放手使用年轻人才、锻炼年轻人才,瞄准世界一流目标,制定了详细的攻关计划和实施方案,并把各项难题分解为相应课题,指定专人负责研究论证和攻关,规定完成的时间节点,定期追踪问效。这些举措激励青年科技工作者锐意创新,很快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骨干。记者发现,在“嫦娥一号”测控方阵的年轻人中,甚至有不少走出校园不久的大学毕业生。轨道室轨道组助理工程师曹建峰,2004年从南京大学毕业。如今,毕业仅3年的他已经成为绕月阶段受测角精度计算的专家。软件室遥测组组长郄卫军,2005年才从清华大学获得硕士学位,800多个卫星遥测参数的技术状态经他多次修改,无一差错。(杨冰、赵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