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某海域,夜色如墨。随着一阵尖利的战斗警报,4架新型战机拖着红色尾焰紧急升空,直扑“敌”来犯空域。“锁定目标!”“发射!”……茫茫大海上,双机编队发起猛烈的钳形攻击,两架“敌”机瞬间灰飞烟灭。
迅捷的反应速度、过硬的操纵技艺和不凡的空战能力,令在场首长和专家们赞不绝口。这支部队,就是叱咤海天的北海舰队某航空兵师。
观念重塑:战鹰驶入新航线
2005年底,一批新型战机列装该师。键盘替换了阀门,按钮取代了手柄,仪表变成了屏幕……新型战机亮相营区,让全师官兵群情振奋。
然而,新机改装训练,仅靠勇气和热情是不够的。改装初期,新装备形成战斗力时间紧与安全要求高之间,新装备科技含量高与官兵科技知识缺乏、观念滞后之间的矛盾,如泰山压顶,令师党委“一班人”喘不过气来。围绕训练转变,师党委“一班人”从思想变革与观念重塑入手,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由于没有相关技术支撑和足够的信息接口,部队对信息化组训的软硬件建设颇感棘手。情况反映到师里,师长吴海波立即召集机关干部展开调查论证。他们进院所、跑厂家,多方学习取经。半年时间,一个“集五大作战要素于一体”的创意诞生了。如今,焕然一新的教育训练室、飞参视频室、战法研究室等,将空地联为一体。打破过去情报传输、指挥控制等各自为战的壁垒,飞行训练实现了师机关和团站之间的互通互联。
当改装进入攻坚阶段时,新的问题又来了。今年夏天,部队飞行训练进入旺季,可一周内连续两次出现飞机撞鸟的事故征候,给飞行安全敲响了警钟。停飞整顿,不解决问题不开飞!师党委突出安全发展的理念,把“鸟情”当“险情”。装备部门出台了“新机空气动力原理与鸟情分析研究报告”;场站保障部队制定了“季节与鸟情调查的对策”,并采取了一系列新方法,有效控制了险情的再次发生。
师党委还举一反三,科学组训,抓住了新机改装与训练法规的最佳结合点,促进了战斗力的快速生成。他们先后完成了超低空攻截击、昼夜间导弹实射等高难课目训练,在近似实战的环境中检验了新装备的作战能力。
模式转型:“鲲鹏”亮剑主战场
从机械化向信息化的“转型”,使这个师经历了一场全方位的变革。
2006年6月,该师对所属某团新机组训进行检查时发现,尽管全年飞行时间任务完成过半,但课目训练却仅完成三分之一。飞行训练日一个不少,为啥训练进度如此缓慢?原来,该团在组训中,不论是战术动作还是基本要领,谁出现一点偏差就责令从头再来。而对训练进行全程监控的“飞参视频系统”,却被束之高阁。
信息化条件下的飞行训练,软件、硬件如同鸟之双翼,必须坚持“两手抓”。对于该团沿用机械化时代的组训模式,师领导当即提出了严肃批评。接下来的日子,人们看到全师飞行训练出现了许多新亮点。过去飞行员一个动作不标准,就得驾机升空进行“再练习”,现在每个飞行场次结束后,参训人员集中到“飞参视频系统”前,进行讲评;以往基础课目训练一律“上天作业”,如今他们利用“多功能模拟训练室”进行全方位模拟训练,有效提高了训练效益……
打破过时的“条条框框”,需要开阔的视野和前瞻的眼光。在推进信息化建设的道路上,师党委认识到,未来信息化战争犹如一个闭合的链条,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将危及整个作战的胜负。
过去,该师对高度分散的小台站的管理,仅仅停留在拴心留人的层面。因此,尽管经常性管理反复抓,但还是不时地“冒泡”。那天,某团组织例行性飞行训练。突然,副大队长王建华驾驶的战机空中单发停车,塔台指挥员通过发报台、定向台及时将战机的方位、高度通过电波传给他,为王建华临机处置提供了科学依据,赢得了宝贵时间。
这件事,在全师上下引起不小“震动”。师党委重新审视分散小台站在未来战争中的地位作用,创造性地提出了将“经常性教育、经常性管理、经常性建设”进行“捆绑”的基层教育管理模式,把抓分散小台站的建设作为谋打赢的重要关节点,大力加强小远散单位全面建设。转眼两年过去了,小台站面貌焕然一新,先后出色完成了中俄联合军事演习等10多项重大保障任务。
素质升级:霹雳威震海天间
转型时不我待,育人必须先行。
改装之初,师党委针对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对人才队伍现状进行认真梳理,发现关键岗位人才不够、指挥谋略型人才不够、素质全面的复合型人才不够,已成为制约训练质量提升的“瓶颈”。
人才建设的窘境,如催征的战鼓,激起党委“一班人”强烈的危机意识。很快,师党委出台了《关于落实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的具体措施》,确定了“抓重点部位、抓关键岗位、抓长远战位”的育才思路。
紧接着,他们又走活了“送出去”和“请进来”两招棋:要求无论工作多忙、任务多重,各团站都要选派有发展潜力的官兵到厂家、院所学习;不管训练多紧张、情况多特殊,坚持定期邀请专家教授为官兵授课……
对于引进拔尖人才,师党委格外重视。副团长危建国是从兄弟部队引进的新机优秀飞行员,他从上海来到这个偏僻山沟的时候,令他始料未及的是一个隆重的欢迎仪式:师常委全部到场列队迎候!他没有让大家失望,通宵达旦地研究教案,起早贪黑地制定带教方法,半年培养出6名合格教员,而通常培养一名合格飞行教员最少需要1年时间。
就这样,一批“种子”专业人才诞生了,渗透到机务维护、后勤保障等各个专业领域,又催生出更多新的优秀骨干,人才队伍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近两年来,该师有18人在军以上组织的比武中夺魁,有36项技术革新成果获奖。
培养是前提,使用是关键。为确保人尽其才,他们建立了全师人员的基本情况数据库,利用计算机辅助评估,按照能力特征、性格特征、心理倾向等因素对人员进行分类,先后调整岗位上千人次,实现了人才的最佳配置,为新机改装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新机改装两年来,他们先后出色完成了“诸机种合同抗击空袭”、“合同打击敌护航运输编队”等10余个新课题的演练。 (李德 李斌富 王天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