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政府常务会议近日透露,该省现有各类评比、达标和表彰项目4321项,进行这些评比等活动需耗资一亿元以上,安徽省将对其大规模削减。(10月27日新华网)
其实,国务院分别于1996年、2006年两次发文要求清理各类评比、达标和表彰活动。为何一些地方、部门和社团仍然热衷搞这些活动呢?甚至有愈清理愈多的态势?
“醉翁之意不在酒”,一是源于“利”字。有各种评比、达标活动,就要经常“身入”基层、企业检查验收,就有好吃、好喝、好玩、好礼品招待,还可以巧立名目收费,谋取小团体和个人利益。二是囿于“权”字,通过评比、达标活动彰显权力。三是死要“面子”。有不少评比达标项目在一些地方和单位变了味,助长了弄虚作假、形式主义的歪风。四是为了“帽子”。一些领导往往以评比、达标和表彰项目为名,行大搞“政绩工程”之实,以此向领导邀功请赏、保官升官。
时值年底,正是各种评比、达标和表彰活动的“黄金期”。各地、各部门应不失时机地迎头而上抓清理,让基层、企业和群众安心生产,让那些乐此不疲,热衷于搞评比、达标和表彰活动的组织者无“黄金”可捞!
文/游本根